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權變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ingency Theor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權變理論的研究自一九六○年代興起,尤其自一九七○年代開始,漸成為領導理論化運動的主流。研究權變理論成名最早且歷久不衰的學者,首推費德勒(Fred E. Fiedler)。他認為組織的生產力,既非情境的特徵亦非領導者的特質兩者任何單獨一方的因素,可以作圓滿的解釋,而是這二者之間交互作用有以致之。其交互作用情形如下圖表示之。
  如圖中所示,領導型式(leadership style)可分為任務導向(task-oriented)和關係導向(human-relation oriented)兩種。任務導向的領導者,係以圓滿達成任務為主的領導者;關係導向的領導者,乃是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主的領導者。至於如何鑑別領導者的領導型式,則須藉費德勒所發展的〔最不被喜歡的共事者量表〕(least preferred)加以測量。
  領導情境可分為高度有利、中度有利、低度有利三種情境,領導情境有利的程度則決定於三個要素:(1)領導者與成員的關係:團體成員對其領導者所懷有的情感、友誼、喜歡、信任、合作、接納、支持及忠誠之程度;(2)任務結構:團體目標及任務界定清楚確當之程度;(3)領導者的職位權力:領導者現居職位所具有之權力能使團體成員服從指揮的程度。
  在高度有利與低度有利的領導情境裡,任務導向的領導型式能夠產出最大的組織效能;在中度有利的領導情境裡,則關係導向的領導型式最有效能。因為在高度有利的情境中,上下關係和睦,工作程序明確,如果能再配合以領導者的效率觀念,必能創造高度的團體成就。在低度有利的情境下,有賴領導者採取強勢的領導,以便將團體秩序很快的建立起來。在中度有利的情況下,則需要藉由領導者對成員的關懷,來激勵成員提高工作績效。
  因為一個領導者所使用的領導型式反映他的人格特質,所以其領導型式具有長期穩定性,頗難隨時加以改變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領導情境。有鑑及此,高頓(Richard A. Gorton)認為學校組織應盡量選用那些對組織環境有較佳適應力(adaptability)的領導者,否則也應選用那些能符合目前組織環境需要的領導者,一等到發現所選用的領導者無法配合變遷後的組織環境時,再採用輪調(rotation)的方式將這位領導者調遷至另一個新的組織環境。
  
  資料來源:謝文全,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出版社,民國79年),頁10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權變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ingency Theory
作者: 廖又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權變理論是1980年以後最新、最周延的圖書館管理理論,它的誕生象徵圖書館管理叢林(Management Jungle)時代的結束。權變理論又稱情境模式(Situational Model),乃綜合程序學派、行為學派、計量學派及系統學派等理論、並配合環境以因地制宜、通權達變的一種完全整合管理理論(Completed Integration Theory)。
  基本上權變理論之學說要旨約有如下幾點:
   (一)反對兩極論(Polaration):受系統哲學的影響,它否定管理實務上有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對立假說。
   (二)講究彈性(Flexiability):主張經權式的運用管理法則,靈活融通而不拘泥於成規。
   (三)強調殊途同歸性(Equifinality):反對最佳法則,認為管理應以較適宜法則取代純粹理性決策。
   (四)兼顧效率(Effciency)與效能(Effectiveness):資源消耗與目標達成間求取平衡,管理不但要求將事做對,更要求做對的事。
   (五)標榜管理階層(Managerial Level)的分工:即組織內高、中、低三階層分權式合作、民主化參與以推動承辦業務。
   (六)力求管理任務(Managerial Task)的達成:經由人人有定事、事事有定人的原則收到群策群力、事竟其功的目標。
   (七)持守若…則…(if…then)的假定:配合動盪環境的變化採行伸縮自如的方案,以收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的效果。
  權變理論具有前瞻性、周延性、包容性及整合性,它將各種圖書館管理學說有機整合、兼容並蓄,同時在圖書館經營程序裡,它考慮到館長、館員、環境及任務等主要變數間的互動關係,一般而言,贊同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者皆支持權變管理學說,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一)洛夏及勞倫斯(Jay W. Lorsch and Paul Lawrence)的「組織權變設計」說。
   (二)魯然士(Fred Luthans)的「管理權變研究途徑」。
   (三)卡斯特與羅森威(F. E. Kast and J.E. Rosenzweig)的「組織與管理權變觀」。
  再從圖書館管理實務觀察,自1980年代以後有圖書館人事權變規畫、圖書館員行為權變規畫、圖書館組織領導權變模式等專門性論文紛紛發表,可印證圖書館管理運用權變理論乃方興未艾;考究其原因,蓋二次大戰以後,圖書館經營理論,有關計量、程序及行為三學派各執一端,爭辯不休;系統學派又流於抽象,此正需權變學派以「有容乃大」的特性來積極調節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權變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