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螳螂捕蟬 - 教育百科
ˊ
ˊ
ˇ
ˊ
táng láng bǔ chán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
釋義:
螳螂只顧著捕蟬,不知有大鳥在身後正要啄食牠。#典出《莊子.山木》。後用「螳螂捕蟬」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典源:
#《莊子.山木》1>莊周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2>而搏3>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 (2) 執翳:據木葉自蔽,即躲在暗處。翳,音|ˋ,遮蔽物。 (3) 搏:攫取。〔參考資料〕 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典故說明: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句成語就是由這故事濃縮而來,用來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此事進諫。有個隨侍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衣服。如此連續三天,吳王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呢?」他便回答:「有隻蟬在樹上唱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同樣的,螳螂忙著捕蟬,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黃雀則是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射下。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無暇顧及身後的危險。」吳王聽了,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視眈眈,恐怕會利用吳國專力伐楚時乘隙進攻,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頭。由於這個故事,於是有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成語,與單用「螳螂捕蟬」一語同義。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
使用類別
用在「短視近利」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一心都在算計別人,沒想到這次竟然螳螂捕蟬,被人暗算了。
  2. 做人如果太過短視近利,瞻前不顧後,就會像螳螂捕蟬一樣,招來其他的禍患。
  3. 他一心想佔人便宜,卻不知道也有人在盯著他們,真是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
  4. 小偷只顧著偷東西,卻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警察已經在外頭等著逮捕他了。
  5. 這些毒梟利用漁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時的警方一舉成擒,正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書證:
01.《朱子語類.卷四四.論語.憲問篇》:「先生云:『如何聞擊磬而知有憂天下之志?』或對曰:『政如聽琴而知其心在螳螂捕蟬耳。』」
02.《醒世姻緣傳》第五七回:「晁無晏併吞了晁近仁的家財,正當得意快活之時,那曉得鑽出一個奚篤的老婆郭氏來,不惟抵盜的他財物精光,且把個性命拐得了去。這真是螳螂捕蟬,黃雀隨後。」
03.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四.槐西雜志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螳螂捕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蟷螂捕蟬,黃雀在後」是常見的成語,意在警戒人們不要只顧攫取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背後看不見的危險;成語的典故則出自〔莊子‧山木篇〕,其中說:一天莊子在雕陵的栗林間遊憩時,看見一隻巨型鵑鳥,翼廣七尺,目大盈寸,撞到莊子的額頭上掉進樹林裡。莊子於是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鳥翅膀寬卻飛不遠,眼睛大卻看不清楚;於是拿弓彈跟隨在後。結果看見一隻蟬停留在美麗的樹蔭之下,忘記自身的危險,被一隻螳螂給捕住了;螳螂因捕得獵物,不禁得意忘形,又被巨鵲給逮住了,巨鵲得了好處又忘了身後有人執弓彈準備打它。莊子看到這裡,不禁驚懼道:「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意思是說原來物類彼此互相拖累,就是見利忘危的緣故。於是莊子丟了弓彈往回走,被管林子的人看見,跑上來趕他走,又罵了他一頓。
  莊子的這則寓言,活潑生動。先說自己看見異鵲,於是執彈緊隨其後;再說見蟬因美蔭而忘卻危險,螳螂則因蟬而忘卻危險,異鵲又因螳螂而忘卻危險,最後還幽默地加上自己身後還有虞人(管理員)追趕,用心比喻人類社會,強凌弱,眾暴寡,處處危機,人們又往往見利忘危,因此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諷勸人處世應隨時警惕,居安思危,切莫得意忘形,見利忘危,以致物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螳螂捕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