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劉鳳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u, Feng Shueh (1925-)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舞蹈家、編舞家、舞蹈學者、教育家。生於中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從小在中國邊境俄國人的社區中學習古典芭蕾。1942年進入「長春女子師道大學」音樂體育系。1946年進入「國立長白師範學院」,主修舞蹈,輔修音樂,跟隨戴愛蓮學習。1949年獲得教育學士學位,同年移居臺灣。1950-1952年間,任教於「台中師範學校」。1953年,轉往「臺北市立二女中」任教,並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舞蹈。1954-1985年,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始研究中國傳統舞蹈,實驗中國現代舞。在1965-1966年間,她到日本「國立教育大學」研究所進修,跟隨江口隆哉及松本千代榮研習舞蹈創作法,同時也在日本宮內廳研究唐代樂舞。1967年,在臺北「中山堂」發表《古代與現代中國舞蹈》,並提出她結合中國傳統與現代,創作具有中國傳統精神的現代舞宣言。同年,在臺北成立「現代舞研究中心」。1969年她以學術著作《倫理舞蹈「人舞」研究》獲得教育部國家文藝獎第一屆舞蹈獎。1970-1972年,她前往德國「福克旺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隨克努斯特(Albrecht Knust)研究應用拉邦舞譜記錄中國舞蹈的問題,同時也隨居里錫(Hans Züllig)研究編舞。1973年,她所記錄的舞譜交由「美國舞譜局」出版。1976年,成立「新古典舞團」。1977年獲得美國國際舞蹈研究委員會(CORD)傑出舞蹈學者獎。1981年,到倫敦「拉邦中心」(Laban Centre for Dance and Movement London)攻讀博士學位,由「劍橋大學」漢學研究。中國音樂理論家L. E. R. Picken教授指導她的中國古代舞蹈研究部份。1987年,獲得英國國家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加入世界漢學組織專研舞蹈的博士。1985-1988年,她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主任。1987年,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 ── 舞蹈獎。1988-1990年,出任臺北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主任。1991年,獲得國家文藝特別貢獻獎。1994年,她成立「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1977年,獲得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 ── 舞蹈獎。劉鳳學的中國現代舞非常注重民族文化的本源,由她所領導的「新古典舞團」,不但演出現代作品,同時也演出她研究後再重建的中國古代舞蹈。在早期的創作中,她一方面吸收拉邦和魏格曼的空間及表現主義觀念;另一方面,從中國的國術、舞蹈中去研究、分析中國傳統的動作觀念和美學思想,再加上她個人對時代和社會及生活體驗的反思,創作出賦有中國精神之現代舞,《十面埋伏》(1958)、《鬥》(1967)和《門神》(1968)等都是她早期的創作。中期的創作特色是利用大型群舞重疊式的嚴密空間對位架構,注重動作力度的色澤變化和使用迂迴起伏的旋律性舞句,不僅如此,她進一步往更深、更廣的中國歷史文化思想層面去探索作品的素材,例如與古代禮儀有關的《投壺》(1974),與古典文學有關的《天問》(1974)、《招魂》(1976),與傳統戲劇有關的《秋江》(1974)、《雪祭》(1980),與民間習俗有關的《嬉春圖》(1976)和《北大荒》(1977),與陰陽易理有關的《冪零群》(1978)。後期作品大多傾向於對現代社會及人性的批判與關懷,作品的風格較傾向於史詩式的呈現,如《布蘭詩歌》(1992)、《沈默的杵音》(1994)、《地獄不空誓不成佛》(1998)等作品。有些作品,她採用塊狀式的切割和不固定的移動形態,與過去線條式的圓滑極不相同,如《黑洞》(1996)、《灰瀾三重奏》(1997)、《黃河》(1999)和《大漠孤煙直》(2000)。劉鳳學的博士論文《從公元前十七世紀至十三世紀的中國古代禮儀舞蹈與儀式舞蹈記錄和舞蹈分析研究》(A Documental,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Chinese Ritual and Ceremonial Dance from the Second Millenium B.C.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極受到世界舞蹈學術界的推崇。近年來,她研究的領域從中國古代舞蹈、臺灣原住民舞蹈拓展到四川阿霸藏族、羌族樂舞禮俗的研究。除了研究和創作之外,劉鳳學也是一位極為重要的中國舞蹈教育家。她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教學期間培育了很多優秀的師資和舞蹈人才。她在1979年國建會提出「國民中小學舞蹈實驗班」實施建議案和1994年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議中提出「七年一貫制藝術教育制度」,對今日臺灣的舞蹈教育推動有極大的影響。重要作品:《最後的審判》(1957)、《十面埋伏》(1958)、《人舞》(1963重建)、《佾舞》(1963重建)、《鬥》(1967)、《蘭陵王》(1967重建)、《春鶯囀》(1967重建)、《崑崙八仙》(1968重建)、《門神》(1968)、《投壺戲》(1974)、《天問》(1974)、《招魂》(1974)、《秋江》(1974)、《現代人》(1976)、《北大荒》(1977)、《冪零群》(1977)、《智慧島》(1978)、《祭典》(1978)、《雪祭》(1980)、《皇帝破陣樂》(1984重建)、《俑之一 ── 漢俑》(1992)、《布蘭詩歌》(1992)、《沈默的杵音》(1994)、《曹丕與甄宓》(1996)、《黑洞》(1996)、《灰瀾三重奏》(1997)、《地獄不空,誓不成佛》(1998)、《南管樂舞》(1999)、《黃河》(1999)、《大漠孤煙直》(2000)、《蘇合香》(2002重建)、《胡飲酒》(2003重建)、《團亂旋》(2003重建)。出版書籍《倫理舞蹈「人舞」研究》(1968)、《與自然共舞 ── 臺灣原住民舞蹈》(2000)及巨著《大漠孤煙直 ── 劉鳳學第115號作品舞蹈交響詩》(2003)。
參照:
李小華《劉鳳學訪談》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鳳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