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吟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ㄚㄔㄤˊㄕㄥㄧㄣㄉㄞˋㄧㄡˇㄐㄧㄝˊㄗㄡˋ˙ㄉㄜㄙㄨㄥˋㄉㄨˊㄖㄨˊ:「ㄧㄣˊㄔㄤˋ」、「ㄉㄧㄧㄣˊ」、「ㄧㄣˊ」、「ㄧㄣˊㄙㄨㄥˋ」、「ㄧㄣˊㄩㄥˇ」、「ㄧㄣˊㄈㄥㄋㄨㄥˋㄩㄝˋ」。
  2. ㄕㄣㄧㄣˊㄕㄣㄒㄧㄣㄎㄨˇㄊㄨㄥˋㄙㄨㄛˇㄈㄚㄔㄨ˙ㄉㄜㄏㄨㄏㄢˇㄕㄥㄖㄨˊ:「ㄔㄜㄏㄨㄛˋㄒㄧㄢˋㄔㄤˇㄧˊㄆㄧㄢˋㄕㄣㄧㄣˊㄕㄥ。」
  3. ㄊㄧˊㄐㄧㄠˋㄇㄧㄥˊㄐㄧㄠˋㄖㄨˊ:「ㄩㄢˊㄧㄣˊ」、「ㄔㄢˊㄧㄣˊ」。
  4. ㄊㄧˇㄏㄨㄟˋㄨㄢˊㄨㄟˋㄖㄨˊ:「ㄧㄣˊㄨㄟˋ」。
  5. ㄍㄨˇㄉㄞˋㄧˋㄓㄨㄥˇㄊㄧˇ˙ㄉㄜㄇㄧㄥˊㄔㄥㄖㄨˊ:「ㄧㄡˊㄗˇㄧㄣˊ」、「ㄌㄧㄤˊㄈㄨˇㄧㄣˊ」、「ㄅㄞˊㄊㄡˊㄧㄣˊ」、「ㄌㄨㄥˇㄊㄡˊㄧ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ín
解釋:
  1. 身心痛苦發出的聲音。
    【例】呻吟
  2. 詠、誦。
    【例】吟詠、低吟、吟哦
  3. 啼叫、鳴叫。
    【例】蟬吟、猿吟
  4. 古代一種詩體的名稱。如卓文君的〈白頭吟〉、孟郊的〈遊子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ín
解釋:
[動]
1.痛苦時發出的聲音。元.戴侗《六書故.卷一一.吟》:「痛為呻吟。」
2.嘆息。《戰國策.楚策一》:「雀立不轉,晝吟宵哭。」
3.詠、誦。如:「吟詠」。《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
4.啼叫、鳴叫。《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肅而長吟。」《文選.曹植.雜詩六首之二》:「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
5.口吃、話說不清楚。通「唫」。《後漢書.卷三十四.梁統傳》:「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
[名]
古代一種詩體的名稱。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詞有〈隴頭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頭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î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詠、誦。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ㄧㄣˊ

1. 詠、誦。如:「吟詠」、「吟詩」、「雜吟」。《說大解字.口部》:「吟,呻也。」《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唐.韓愈〈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唐.賈島〈題詩後〉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宋.周文璞〈銅雀硯〉詩:「低吟短歌行,想像奸雄才。」

2. 作詩之遣辭用字。唐.盧延讓〈苦吟〉詩:「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箇字,撚斷數莖鬚。」《二程遺書.卷一八.劉元承手編》:「古人詩云:『吟成五箇字,用破一生心。』」明.鎦績《霏雪錄》卷下:「唐人作詩,盡一生心力為之……如:『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

3. 詩作。宋.鄭祥正〈寄題劉二君儀田園碁石亭〉詩:「況攻李杜吟,字字無淫聲。」宋.梅聖俞〈和雞冠花〉詩:「豈嗟古吟闕,每憤此芳殘。」

4. 嘆息、因身心痛苦而出聲。如:「呻吟」。《廣韻.平聲.侵韻》:「吟,歎也。」《戰國策.楚策一》:「雀立不轉,晝吟宵哭。」《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至於懷忠獲釁,抱信見疑,晝夜長吟,剖肝泣血。」唐.雍陶〈聞杜鵑〉詩二首之二:「卻知夜夜愁相似,爾正啼時我正吟。」

5. 鳴叫。漢.司馬相如〈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二:「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

6. 古代詩體名。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古詞有〈隴頭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頭吟〉。」

7. 彈古琴之指法。清.王坦《琴旨.卷下.取吟定位》:「惟是得聲於徽分,往來搖動而取音者謂之吟猱。猱在徽之上取音,不拘某聲之位,俱可用,亦與律呂生聲之理無關,惟在徽分之下取音而為吟者,此則有一定之理而不可易也。」注:「按琴譜有以在徽下取音為猱,徽上取音為吟;有以不拘徽之上下,取音寬大蒼老者為猱,纖小韻致者為吟。據此,則吟、猱二字之義,與徽之上下取音之理,各派相承,俱未畫一。」

8. 姓。唐代有吟約。

㈡ㄐㄧㄣˋ

語急或閉口難言。通「唫」或「噤」。明.方以智《通雅》卷一八:「金口即噤口:《荀子》:『金口蔽舌。』金即噤,古噤、唫、吟隨用……《梁冀傳》:『口吟舌言。』謂語吃也,亦噤意。」《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列傳》:「(冀)為人鳶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唐.章懷太子.注:「謂語吃不能明了。」

注音: ㈠ㄧㄣˊ ㈡ㄐㄧㄣ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吟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