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學校教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ulpädagogik
作者: 楊深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學校教育學是探討學校制度中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之學術。學校和教育從日常語言來看似乎具有相同關係的兩個概念,然而深入分析,學校一切措施卻未必全然符合教育意義。近代多數國家由行政監督學校組織與實際措施,使學校出現科層體制,用以傳遞國家與社會所期望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念。然而人文主義及啟蒙運動的精神傳統卻要求教育須脫離政治及社會意識型態之控制,培養個人的獨立自主。近代學校批判及反教育學思潮中的激進者更以為學校之制度化的組織毫無教育意義,應予取消。於是何種措施具有教育意義便成為爭論不休的問題。學校教育學就在於探討一個特定的歷史社會中,學校的教育目的、教育措施之可能性及其先在假設
  學校教育學一辭首見於巴特爾(C. Barthel)在一八三九年為擬擔任教師與視學人員所撰寫的手冊。辛末爾(G. Simmel)於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六年冬季學期在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大學首次開設學校教育一課,其授課講義於一九二二年出版。一九五一年德國第一次教育學院會議建議把實踐教育學講座改名為學校教育學講座,十年後改名完成。一九六一年格魯特霍夫(H.H. Groothoff)和史塔爾曼(M. Stallmann)主編的〔教育辭典〕中出現此一辭目,由克藍普(W. Kramp)撰寫釋文,說明學校教育學的意義與研究旨趣。一九六○年代中葉到一九七○年代中葉,學校教育學研究文獻大量出現,學者之間因立場不同,對這個名詞的使用並不一致,歸納起來,約可分為三種涵義:其一視學校教育學為研究學校相關問題理論與改革方向的學術領域;其二視為師資培育學程的一環,與理論教育學相對應,是帶有學術導向的學校實務訓練;其三認為學校教育學是教育科學的一門分支科學。
  學校教育學這個名詞雖然在十九世紀才出現,不過有關學校問題的探討卻可遠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教育改革中對學校教育與教學的檢討。十七、八世紀的重要思想家,如拉提克(W. Ratke, 1571~1635)、康門紐斯(J.A. 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齊(J.H. Pestalozzi, 1746~1827)等在論述學校與教會和國家關係時,對於學校的自主性功能也有所論述,稱為隱含的學校教育學(implizierte Schulpädagogik)。有關國家控制權和學校自主權分際之爭論,則以十九世紀黑格爾(G.Fr.W. Hegel, 1770~1831)和赫爾巴特(J.Fr. Herbart, 1776~1841)之間的論辯較有名。黑格爾本於其法律哲學認為學校之國家化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勢所必然,人類社會在邁向公民社會的發展中,對個人有多方面的要求,國家須基於整體利害考慮,設公立學校以教育青年,使其能從以情感為導向的家庭走入社會,習於社會規範與紀律。赫爾巴特則強調教育與政治不應成為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教育是個人幸福之所寄,個人應借助於教育發展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學校即使成為國家機構,也應發揮其助長自我實現的功能,不宜淪為控制個人成長的工廠。
  截至目前為止,學校自主性和學校作為政治與社會控制機構之間的衝突與統合,仍為學校教育學探討的核心課題。至於學校教育學的研究途徑主要有實徵主義的證驗性研究、詮釋學方法、學校教育過程的意識型態批判、學校日常生活之現象學描述與俗民方法論研究。主要的研究範圍為:學校制度、組織與行政、學校的社會化與選擇功能、學校中的課程與教學、認知興趣與學校教育的關係、學校教育過程的意識型態分析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學校教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