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無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ㄇㄟˊㄧㄡˇㄖㄨˊ:「ㄨˊㄩㄥˋ」、「ㄨˊㄑㄧㄥˊ」、「ㄨˊㄍㄨ」、「ㄨˊㄓㄨㄥㄕㄥㄧㄡˇ」、「ㄨˊㄈㄥㄅㄨˋㄑㄧˇㄌㄤˋ」、「ㄨˊㄕˋㄅㄨˋㄉㄥㄙㄢㄅㄠˇ殿ㄉㄧㄢˋ」。
  2. ㄅㄨˋㄖㄨˊ:「ㄨˊㄐㄧˋㄇㄧㄥˊㄊㄡˊㄆㄧㄠˋ」。
  3. ㄅㄨˊㄌㄨㄣˋㄖㄨˊ:「ㄨˊㄌㄨㄣˋ」、「ㄕˋㄨˊㄉㄚˋㄒㄧㄠˇ」。
注音:
解釋:

ㄋㄚˊㄇㄛˊㄈㄛˊㄐㄧㄠˋㄩㄥˋㄩˇㄏㄜˊㄓㄤˇㄑㄧˇㄕㄡˇㄌㄧˇㄐㄧㄥˋ˙ㄉㄜㄧˋ˙ㄙㄖㄨˊ:「ㄋㄚˊㄇㄛˊㄇㄧˊㄊㄨㄛˊㄈㄛˊ」。(ㄧㄣㄉㄨˊㄨㄟˊㄚˊㄇ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無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沒有、不存在。與「有」相對。
    【例】有頭無尾、獨一無二
  2. 不、未。
    【例】無記名投票
  3. 別、不要。
    【例】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魏風.碩鼠》)
  4. 不論、不管。
    【例】事無大小,都由他決定。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南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沒有。如:「有頭無尾」、「獨一無二」。《孫子.軍爭》:「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
[副]
1.不要。通「毋」。《孟子.告子下》:「無曲防,無遏糴。」南朝梁.劉孝威〈公無渡河〉詩:「請公無渡河,河廣風威厲。」
2.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唐.杜甫〈丹青引〉:「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3.不論、不管。如:「事無大小,都由他決定。」《詩經.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4.不、沒。《書經.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珠簾無隔露,羅幌不勝風。」
5.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
[助]
1.用於句首。無義。《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
2.用於句末。同「否」。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名]
姓。如漢代有無且。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南無」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沒有。
  2. [[副] ] 不,修飾形容詞或動詞。
  3. [[副] ] 放在動詞與補語之間。未達成某種目標。
  4. [[連] ] 表示語氣轉折。有「要不然」的意思。
  5. [[助] ] 句末疑問助詞,用來詢問是或否、有或無等,多讀為輕聲。
  6. [[形] ] 不耐用。
  7. [[動] ] 表示提醒。
反義詞: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沒有。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ㄨˊ

1. 沒有。《說文解字.亡部》:「無,亡也。」清.段玉裁.注:「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之正體。」《孫子.軍爭》:「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史記.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建陵侯 [一]【正義】括地志云:「漢建陵縣故城在沂州丞縣界也。」衞綰》:「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

2. 不。《書經.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書經.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左傳.哀公六年》:「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南朝宋.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珠簾無隔露,羅幌不勝風。」

3. 不要。通「毋」。《孟子.告子下》:「無曲防,無遏糴。」南朝梁.劉孝威〈公無渡河〉詩:「請公無渡河,河廣風威厲。」唐.裴鉶〈崑崙奴〉:「郎君閑暇,必須一相訪,無間老夫也。」

4. 不論、不管。如:「事無大小,都由他決定。」《詩經.魯頌.泮水》:「無小無大,從公于邁。」《漢書.卷三.高后紀》:「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

5. 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唐.杜甫〈丹青引〉:「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6. 非、不是。《禮記.禮器》:「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

7. 用於句首。無義。《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漢.毛亨.傳:「無念,念也。」《左傳.隱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

8. 用於句末。同「否」。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9. 姓。如漢代有無且。

㈡ㄇㄛˊ

「南無」:佛教用語。梵語Namah之音譯,又作南摩、那謨、納莫。其意為敬禮,然於中國常被誤解為歸依之意。《妙法蓮華經.序品》:「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宋.蘇軾〈阿彌陀佛贊〉:「口誦南無阿彌陀,如日出地萬國曉。」

注音: ㈠ㄨˊ ㈡ㄇ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無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