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ǔ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ǔ |
解釋:
[動] 1.使東西從口中出來。如:「吐痰」、「吐哺」。《水滸傳》第六回:「見洒家是個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2.發出、說出。如:「吐露」、「堅不吐實」、「一吐為快」。唐.白居易〈慈烏夜啼〉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 3.釋放、放出。如:「窗外的夜來香吐放出濃郁的芳香。」 4.摒棄、拋棄。《左傳.僖公五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名] 文詞、言詞。如:「吐屬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傳下.始興忠武王憺傳》:「暎弟曄字通明,美姿容,善談吐。」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ù |
解釋:
[動] 1.由胃逆出。如:「吐血」、「嘔吐」、「上吐下瀉」。 2.把吞沒的東西退還。如:「吐出贓款」、「歸你的,自拿去;不歸你的,請全數吐出來吧!」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音讀: |
thóo
|
解釋:
|
|
音讀: |
thòo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吐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 ㄊㄨˇ 1. 使東西從口中出來。如:「吐痰」、「吐哺」。《說文解字.口部》:「吐,寫也。」《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水滸傳》第六回:「見洒家是個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2. 摒棄、拋棄。《左傳.僖公五年》:「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 3. 發(聲)、說(話)。如:「吐實」、「一吐為快」。唐.白居易〈慈烏夜啼〉詩:「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南史.卷五二.梁宗室列傳下.始興忠武王憺》:「映弟曄,字通明,美姿容,善談吐。」宋.楊萬里〈答李天麟秀才書〉:「思與足下劇談而未得,故盡吐之於此,聊以當一夕之對。」 4. 內含而外放。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吐芳揚烈,郁郁斐斐,眾香發越。」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發秀吐榮,菡萏披敷。」宋.蘇軾〈夜泛西湖〉詩:「新月生魄跡未安,纔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豔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5. 武打中向對方擺出架勢。《水滸傳》第八回:「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裡只要我贏他。』也橫著棒,使個門戶,吐個勢,喚做『撥草尋蛇勢』。」 6. 姓。《正字通.口部》:「吐,姓。隋將軍吐萬緒。」 ㈡ ㄊㄨˋ 1. 由胃逆出。如:「吐血」、「上吐下瀉」。《淮南子.脩務》:「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後聞其猴也,據地而吐之,盡瀉其食。」《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 2. 歸還吞沒之物。如:「歸你的,自拿去;不歸你的,請全數吐出來吧!」《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五五.張保奏摺》:「此等存心詭詐,行事姦險之人,必有吐還原贓,囑改供情之事。」 |
|
注音: | ㈠ㄊㄨˇ ㈡ㄊㄨ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吐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