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息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ㄒㄧㄑㄧˋㄖㄨˊ:「ㄔㄨㄢˇㄒㄧˊ」、「ㄊㄢˋㄒㄧˊ」、「ㄑㄧˋㄒㄧˊ」、「ㄧˋㄒㄧˊㄕㄤˋㄘㄨㄣˊ」。
  2. ㄧㄣㄒㄧㄣˋㄖㄨˊ:「ㄒㄧㄠㄒㄧˊ」、「ㄒㄧㄣˋㄒㄧˊ」。
  3. ㄊㄧㄥˊㄓˇㄒㄧㄝㄓˇㄖㄨˊ:「ㄆㄧㄥˊㄒㄧˊ」、「ㄒㄧˊㄋㄨˋ」、「ㄒㄧㄝㄒㄧˊ」、「ㄒㄧㄡㄒㄧˊ」、「ㄒㄧˊㄕˋㄋㄧㄥˊㄖㄣˊ」。
  4. ㄗˇㄑㄧㄢˊㄅㄣˇㄐㄧㄣㄙㄨㄛˇㄕㄥ˙ㄉㄜㄌㄧˋㄖㄨㄣˋㄖㄨˊ:「ㄌㄧˋㄒㄧˊ」、「ㄩㄝˋㄒㄧˊ」、「ㄋㄧㄢˊㄒㄧˊ」。
  5. ㄦˊ˙ㄗㄖㄨˊ:「ㄗˇㄒ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呼吸時出入的氣流。
    【例】氣息、鼻息、奄奄一息
  2. 停止、消失。
    【例】止息、息怒、川流不息
  3. 停止活動,放鬆身心。
    【例】歇息、休息
  4. 音訊、音信。
    【例】信息、訊息
  5. 利錢。
    【例】利息、月息、年息
  6. 子女、兒子。
    【例】子息、兒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呼吸時出入的氣。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齋志異.卷七.青娥》:「略聞香息,心願竊慰。」
2.子女、兒子。如:「子息」。《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聊齋志異.卷二.嬰寧》:「弱息僅存,亦為庶產。」
3.利錢。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4.音訊、音信。如:「消息」、「信息」。
5.贅肉。通「瘜」。《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
6.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動]
1.呼吸、喘氣。《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武氣絕,半日復息。」
2.休憩、放鬆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
3.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4.繁殖、滋長。《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si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呼吸、喘氣出入的氣。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說文解字.心部》:「息,喘也。」《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武氣絕,半日復息。」唐.顏師古.注:「息謂出氣也。」

2. 休憩。如:「歇息」、「休息」。《禮記.學記》:「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紅樓夢》第一○回:「等待調息一夜,明日務必到府。」

3. 脈相。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二折:「我請醫者看看你這脈息,知他是甚麼症候。」《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笑道:『當日太醫院正堂有個王君效,好脈息。』」

4. 音訊、音信。如:「消息」、「信息」。《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上.章德竇皇后紀》:「家既廢壞,數呼相工問息耗。」唐.李中〈暮春懷故人〉詩:「夢斷美人沉信息,目穿長路倚樓臺。」

5. 繁殖、滋長。如:「息土」、「息壤」。《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蚡息。」《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6. 子女、兒子。如:「子息」。《正字通.心部》:「子息,子吾所生者,故曰息。」《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聊齋誌異.卷二.嬰寧》:「弱息僅存,亦為庶產。」

7. 利錢。如:「利息」、「月息」、「年息」。《正字通.心部》:「今俗稱貸於人還母錢加子錢曰息。」《史記.卷七五.列傳.孟嘗君》:「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八回:「一層,做生意的官息比莊上好;二層,多少總有點贏餘。」

8. 贅肉。通「瘜」。《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偏風。」

9. 縱容的、容忍的。如:「姑息」。《後漢書.卷四三.朱樂何列傳.朱暉》:「申納諸儒,而親其忠正,絕其姑息。」《清史稿.卷二九五.列傳.隆科多》:「孰知朕視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權納賄,擅作威福,欺罔悖負,朕豈能姑息養奸耶?」

10.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三國演義》第二回:「但見空中紙人草馬,紛紛墜地,風雷頓息,砂石不飛。」《四遊記.北遊記.第二四回》:「武當山祖師大顯威靈,逢難救難,遇危救危,四海風平波息,民感神恩。」

11. 春秋時國名。《正字通.心部》:「息,又國名。」《左傳.魯隱公十一年》晉.杜預.注:「息國,汝南新息縣。」

12. 姓氏。如春秋時息侯的夫人,姓媯,謂之「息媯」,或稱「息夫人」。明代有息隆泰。

注音: ㄒ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