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方永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承彬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方永蒸(1892~1994)字蔚束,遼寧省鐵嶺縣人。先生資質聰敏,心性善良,童年時經常協助家人於農田或菜圃工作,對身心多所磨練。因逢日俄戰爭,十一歲讀私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始正式入縣城設立之小學,時年已十四歲,但學行成績並不後人。民國元年(1912)中學畢業;次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英語部,畢業後,再入教育研究部。十一年畢業後,進入教育界服務;初任教育廳督學,認真負責,著有績效。十三年,創辦奉天省立一中,翌年再辦省立第三高中。十九年奉派赴美考察教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主修教育學、心理測驗等課程,並親炙於哥大名學者克伯屈(W.H. Kilpatrick)教授門下。
  民國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變起,日軍入侵東北,先生銜悲飲恨,在滿懷憤慨中完成留美學業。二十二年束裝返國,應聘國立東北大學(事變後遷至北平)教育學院院長兼文學院院長。二十五年轉任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教授。二十六年「七七」抗戰軍興,隨校遷至陝西,任西北師範學院教授兼附中校長;先生對戰區流亡學生之接濟與安置,不遺餘力。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奉派接收東北院校;翌年創設東北大學先修班於瀋陽,收容失學青年三千餘眾,皆屬公費就學。同年秋復於吉林創辦國立長白師範學院,為東北各省培育師資人才。先生於上述兩校之創立,歷經艱辛,克服萬難;尤以長白師院創校未久,即逢戰亂,該校於遍地烽火中成長,動亂環境下施教,幸賴先生以堅定不移之信念,及作育青年之愛心,領導全校師生,進德修業,勇往直前。
  民國三十七年(1948)東北局勢逆轉,先生率吉林與撫順兩地校區師生,遷往北平復課;其後東北失陷,華北告急,師生等追隨政府南下,自北平經上海至衡陽,寄讀於南嶽國立師範學院。三十八年春湖南告急,師生又移駐廣州,秋再遷至海南島,假瓊海中學復課;三十九年五月,海南島易幟,始分批渡海來臺。其間長白師生,餐風宿露,萬里輾轉,生活之艱困,難以名狀;先生面對全校師生之困境,始終以悲天憫人之精神,教育家之風範,奔走於政府部門,爭取經費,以維持師生生活,故而師生等亦因受先生精神之感召,動心忍性,刻苦自勵,且矢效忠貞,無怨無悔。來臺後,學校奉令停辦,並分發師生至各大專院校寄讀或就業,四十年來發揚蹈勵,各有所成。
  在臺期間,先生除身為國大代表外,先後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典試委員長及考試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立師範大學教務長,私立崇右企業專科學校校長,及中國醫藥學院董事等職;所至均負責盡職,全力以赴,故能懋績卓著,留有表思。
  先生享壽一百零三歲。德配鄭文璞女士,長公兩歲,夫婦相敬,同甘共苦;育有三子五女,各有所成,兒孫及於四代。夫人先於民國七十二年春辭世,享壽九十有三。先生逝世後,同年十二月,獲政府華總褒字第六七二號令予以褒揚,尊崇先生「齒德俱尊,勳猷並懋,比年壽登期頤,猶心繫國是,表率群倫,碩望豐功,士林共仰,……明令褒揚,以示崇禮耆賢之至意。」
  綜觀先生一生貢獻,端在教育,其德功言行,實難盡述;先生人格清正,虛懷若谷,凡立雪其門者,莫不視如己出,愛護備至,確已達到言教身教、經師人師之境界,令人即之如沐春風,如沾化雨,其偉大教育家之風範,足為後代教師之楷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方永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