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í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ín |
解釋:
[動] 1.從高處往下看。如:「居高臨下」。《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漢.鄭玄.箋:「臨,視也。」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六:「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 2.來到。如:「光臨」、「蒞臨」、「親臨」、「雙喜臨門」。《楚辭.屈原.遠遊》:「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3.靠近、依傍。如:「臨窗而坐」、「臨門一腳」。《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陽,廣大宮室,南臨渭,北臨涇。」 4.面對、遇到。如:「臨陣磨槍」、「臨危不亂」。《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儒林外史》第三○回:「只為緣慳分淺,遇不著一個知己,所以對月傷懷,臨風灑淚!」 5.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臨帖」。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齣:「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 6.統治。《書經.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 7.照、照耀。《尸子.卷上.明堂》:「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8.給、加。唐.魏元同〈請吏部各擇寮屬疏〉:「臨之以利,以察其廉。」宋.歐陽修〈縱囚論〉:「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副] 將、正、當。如:「臨行」、「臨終」、「臨時抱佛腳」。《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唐.白居易〈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坤(☷)上,表在上臨下之義。 2.姓。如漢代有臨孝存。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ìn |
解釋:
[動] 至靈前弔唁。《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晉.杜預.注:「臨,哭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後泛指哀悼。漢.文帝〈遺詔〉:「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于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lîm
|
解釋:
|
|
音讀: |
lím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1. 從高處往下看。如:「居高臨下」。《說文解字.臣部》﹕「臨,監臨也。」《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漢.鄭玄.箋:「臨,視也。」三國魏.阮籍〈詠籍〉詩八二首之一三:「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 2. 照、照耀。《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3. 面對、遇到。如:「臨陣磨槍」、「臨危不亂」。《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晉.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4. 統治。《書經.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魏書.卷五六.列傳.崔辯》:「伏惟皇魏握圖臨宇,總契裁極,道敷九有,德被八荒。」 5. 即將、正當。如:「臨行」、「臨終」、「臨時抱佛腳」。《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唐.張說〈還至端州驛前與高六別處〉詩:「相逢傳旅食,臨別換征衣。」 6. 靠近、依傍。《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陽,廣大宮室,南臨渭,北臨涇。」唐.王勃〈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 7. 來到。如:「蒞臨」、「雙喜臨門」。《楚辭.屈原.遠遊》:「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只求慨然俯臨,深感厚情。」 8. 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齣:「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紅樓夢》第七○回:「至次日起來梳洗了,便在窗下研墨,恭楷臨帖。」 9. 給、加。唐.魏元同〈請吏部各擇寮屬疏〉:「臨之以利,以察其廉。」宋.歐陽修〈縱囚論〉:「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10. 《易經》卦名。六四卦之一。兌()下坤()上,表在上臨下之義。 11. 姓。如漢代有臨孝存,見《萬姓統譜》。 |
|
注音: | ㄌㄧㄣ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臨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