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ˊㄗㄞˋㄓㄥˋㄓㄨㄥㄧㄤㄨㄞ˙ㄉㄜㄖㄨˊ:「ㄆㄧㄢㄔㄚ」、「ㄆㄧㄢㄒㄧㄝˊ」、「ㄅㄨˋㄆㄧㄢㄅㄨˋㄧˇ」。
  2. ㄅㄨˋㄍㄨㄥㄆㄧㄥˊ˙ㄉㄜㄧㄡˇㄒㄧㄣ˙ㄉㄜㄖㄨˊ:「ㄆㄧㄢㄐㄧㄢˋ」、「ㄆㄧㄢㄒㄧㄣ」、「ㄆㄧㄢ」、「ㄆㄧㄢㄊㄢˇ」。
  3. ㄅㄧㄠˇㄕˋㄔㄨㄏㄨㄧˋㄨㄞˋㄏㄨㄛˋㄩˇㄅㄣˇㄩㄢˋㄒㄧㄤㄨㄟˊㄅㄟˋ˙ㄉㄜㄖㄨˊ:「ㄆㄧㄢㄆㄧㄢ」、「ㄌㄡˋㄆㄧㄢㄈㄥˊㄌㄧㄢˊㄧㄝˋㄩˇ。」
  4. ㄅㄧㄠˇㄕˋㄍㄨˋㄧˋㄩˇㄨㄞˋㄌㄞˊ˙ㄉㄜㄧㄠㄑㄧㄡˊㄒㄧㄤㄈㄢˇㄖㄨˊ:「ㄊㄚㄧㄠˋㄨㄛˇㄑㄩˋㄨㄛˇㄆㄧㄢㄅㄨˊㄑ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ān
解釋:
  1. 傾斜、不中正。
    【例】偏心、偏見、不偏不倚
  2. 不是中心地帶的、荒僻的。
    【例】偏遠、偏僻
  3. 表示故意跟外來的要求相反。
    【例】他要我迅速回家,我偏不聽從。
  4.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與意願相反。
    【例】屋漏偏逢連夜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iān
解釋:
[形]
1.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見」、「不偏不倚」。《書經.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2.不周全的、片面的。《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3.不是中心地帶、荒僻的。如:「偏遠」、「偏僻」。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五:「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4.深、多。唐.元稹〈酬竇校書二十韻〉:「音徽千里斷,魂夢兩情偏。」
[副]
1.傾於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朕聞天不頗覆,地不偏載。」
2.表示故意跟外來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3.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與意願相反的。如:「屋漏偏遭連夜雨。」唐.無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憐閨裡月,偏照漢家營。」
4.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東遊以詩寄之〉詩:「正是揚帆時,偏逢江上客。」
[動]
表示「吃過飯」的客套話。《紅樓夢》第一四回:「鳳姐纔吃飯,見他們來了,便笑道:『好長腿子,快上來罷!』寶玉道:『我們偏了。』」
[名]
姓。如漢代有偏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ia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歪斜、不正。
音讀: phi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占便宜。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傾斜不正。如:「不偏不倚」。《說文解字.人部》︰「偏,頗也。」《書經.洪範》:「無偏無陂,遵王之義。」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2. 片面而不周全。《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新唐書.卷九七.列傳.魏徵》:「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

3. 傾向某部分而不公平。《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朕聞天不頗覆,地不偏載。」《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列傳.序》:「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

4. 非主要者。《左傳.成公三年》:「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違。」《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酈生》:「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

5. 非中心地帶之荒僻處。晉.陶淵明〈飲酒詩〉二○首之五:「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文明小史》第一五回:「可歎我們生在這偏僻地方,好比坐井觀天,百事不曉。」

6. 部分、局部。《荀子.天論》:「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7. 偏癱、半身不遂症。《荀子.非相》:「禹跳湯偏。」唐.楊倞.注:「湯半體枯。」《莊子.盜跖》:「禹偏枯。」唐.成玄英.疏:「治水勤勞,風櫛雨沐,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8. 堅持、刻意與他人要求相反。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你這負心漢,害天災的!你要去,我偏不去。」《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卻說文若虛見眾人不去,偏要發個狠,扳藤附葛,直走到島上絕頂。」《紅樓夢》第三九回:「眾人又拉平兒坐,平兒不肯。李紈拉著笑道:『偏要你坐。』拉著他身旁坐下。」

9. 出乎意料之外或與期望相反。如:「屋漏偏遭連夜雨。」《全唐詩.卷二七.伊州歌五首之三》:「可憐閨裏(裡)月,偏照漢家營。」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初言別在寒偏在,何悟春來春更思。」

10.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東遊以詩寄之〉詩:「正是揚帆時,偏逢江上客。」《儒林外史》第四六回:「邊庭上都督不知有水草,部裡書辦核算時偏生知道。」

11. 表「已吃過東西」或「吃過飯」之客套話。《紅樓夢》第一四回:「鳳姐纔吃飯,見他們來了,便笑道:『好長腿子,快上來罷!』寶玉道:『我們偏了。』」《紅樓夢》第二六回:「只見寶釵走進來笑道:『偏了我們新鮮東西了!』」

12. 深也、多也。唐.元稹〈酬竇校書二十韻〉:「音徽千里斷,魂夢兩情偏。」唐.皇甫冉〈賦得海邊樹〉詩:「搖落潮風早,離披海雨偏。」

13. 姓。如漢代有偏呂。

注音: ㄆ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