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套印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書以兩色、三色、四色或更多顏色印出之本稱之為套印本。以朱墨兩包套印的稱朱墨套印本,以三色或四色套印的稱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其套印方法,就是把同一版上需用不同顏色印刷的部分,分別刻成大小不同的版片,然後依次加印在同一紙上。由於印刷時必須使兩版版框緊密吻合,故又稱套版。木刻套印本,淵源於多色寫本,我國古代一直把經書當作教科書,經的正文並不多,但各種各樣解釋卻汗牛充棟。人們為了把經文同注釋區別開來,往往用墨筆寫經文,以朱筆寫傳注,如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序錄.條例〕中規定:「以墨書經本,朱字辨注」。其他著作有的也採用這種方法。元王好古〔湯液本草後序〕引唐劉禹錫的話說:「〔神農〕本經以硃書,名醫別錄以墨書,傳寫既久,硃墨錯亂,遂令後人以為非神農書」。我國現存最早的套印作品,是元至正6年(1340)湖北江陵資福寺無聞和尚套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注解〕,卷首靈芝圖和經注,都用朱墨二色套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套印實物,比歐洲第一部帶色印的〔梅因茲聖詩篇〕早170年,現藏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盛行評點式的文學批評,有的書經過許多學者之手,他們往往周不同顏色的筆留下自己的批語,而將這種批本付刻時,通行的墨印本就無法清晰地表現出來。所以,用套印的方法印刷古籍,在明代萬曆至天啟間即被廣泛應用,這類書籍對指導閱讀、普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讀者面很大。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云:「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雙印者、有單印者,雙印與朱必貴重用之」。此所謂雙印者,即指套印本。這是有關套印本的最早文字記載。在這段時間裡,吳興閔齊倣和凌濛初兩家用套印刷印的古書最為著名,世稱閔刻本、凌刻本。兩家刻印的四部圖書,約計一百數十種,字畫精美,套色鮮明。套印有多色者,近人葉德輝〔書林清話〕卷8云:「他如三色套印,則有〔古詩歸〕15卷、〔唐詩歸〕36卷,其間周朱墨者鍾惺、用藍筆者譚元春也。四色套印,則有萬曆辛已凌瀛初刻〔世說新語〕8卷,其間周藍筆者劉辰翁,用朱筆者王世貞,用黃筆者劉應登也。五色套印,明人無之。道光甲午,琢州盧坤刻〔杜工部集〕25卷,其間用紫筆者明王世貞,用藍筆者明王慎中,用朱筆者王士禎,用綠筆者邵長蘅,用黃筆者宋犖也,是並墨印前六色矣。斑斕彩色,娛目怡情,能使讀者精神為之一振。然刻一書而用數書之費,非有巨貲大力,不克成功。」清代前期,有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套印本傳世,如康熙間內府五色套印的〔御製唐宋文醇〕、王奕清等撰的〔曲譜〕,雍正間所刻朱墨兩色的〔硃批論諭旨〕等,色調雅緻,說明套印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道光以後,清朝國勢日益衰弱,經濟每況愈下,而套印書籍,也逐步被盛行於南方蘇州挑花塢、北方天津楊柳青和山東的年畫所代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套印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