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樸學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pú xu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ú xué
解釋:
1.樸實之學。《漢書.卷八八.儒林傳.歐陽生》:「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2.清代的漢學家以考據訓詁的方法來研究經文為主的學問。如:「清代的樸學頗為興盛,名家輩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樸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樸學之名起於西漢;其時樸學所指即是經學。自武帝以降,漢之諸帝莫不治經學;初武帝以為〔尚書〕是枯燥無味的「樸學」,不喜閱讀,後聞兒寬說經,喜之,遂請為講解。後世稱經學為「樸學」,本此。
  武帝即位未久,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元朔五年(西元前124),更開辦太學,以研究儒家經學。漢初諸經,俱賴口授,口耳相傳,難免譌誤,欲有憑藉,不能不重「師法」,唯學問傳授難免後學者之衍述發明,注釋解說,若新有章句,遂又另立「家法」。大體言之,兩漢經學,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其優點是重傳授,防冒偽,明本源,尊經學,其缺點是分派別,爭立學,存私見,妨害公開研究。
  當時經學除在學校進行研究外,兩漢諸帝往往召集經師進行討論。第一次是漢宣帝甘露元年(西元前53),召集諸儒論五經異同於石渠閣;第二次是東漢章帝建初四年(西元79),大會諸儒於白虎觀。這兩次經學會議都是討論今文經學;第二次的討論結果,並編成〔白虎通義〕,以為經學的標準答案,將經學導向繁瑣與迷信兩個方向發展,以利統制思想而鞏固統治。由於帝王尊重經學,且自武帝設科射策後,社會上更視經學為博取功名富貴的工具,故西漢時有「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之諺。
  又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此乃起於文字的不同;今文即指當時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先秦的古文字而言。漢初所傳諸經皆為今文,後山崖複壁所出者則為古文。唯當時太學所立五經十四博士,均為今文學家,並無所謂今古文問題;及王莽執政,劉歆倡議古文,古文經學才起而與今文經學相抗。更由於今古文師法、家法不同,因此不僅諸經文字有出入,甚至解經的主張也迥異。後來今古文之爭,演變為意氣用事,古文學家詆今文學家為「口說無憑」,今文家則斥古文家為「嚮壁虛造」,彼此互相攻訐,久未止息。
  就兩漢經學之研究言,大體西漢說經偏於微言大義,講求經世致用;東漢經師多詳於章句訓詁。至東漢馬融、鄭玄等經師出,更致力於經義的訓詁,後人遂將名物訓詁之學稱為漢學。此外,西漢經師多專治一經,東漢經師則幾遍通群經;西漢經師篤信遺經,很少撰述,東漢說經則至為繁富。
  又兩漢經學就地域言,有齊魯之分。治齊學者多今文家,其說經主讖緯,尚陰陽五行之說;治魯學者則多為古文學家,其說經重訓詁。
  及至宋代,在經學的研究上捨兩漢訓詁章句之學,而更趨向主觀的反省、體驗,義理的闡發。由於不信注疏,進而蔚為疑經、改經的風氣,使樸學、漢學與宋學形成不同的治經取向。再加上北宋雕版印刷術盛行以後,使兩宋經學著述保留下來的,比以往任何朝代要多。迄中清惠氏之學,以博聞強記為初基,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其治經要旨純宗漢學,謂漢經師之說可與經並行。樸菴篳路藍縷,以五經教授鄉里;研谿(惠周惕)、半農(惠士奇)繼之,益宏其業;至松崖(惠棟)而蔚為大宗。近代言漢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
  錢竹汀(錢大昕)撰〔惠棟傳〕說:「宋、元以來,說經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棄古訓,自誇心得,下者勦襲人言,以為己有,儒林之名,徒為空疏藏拙之地。獨惠氏,世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馬融、趙歧輩不能及也。」可謂推崇備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樸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