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篆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àn
解釋:
  1. 一種漢字書體。
    【例】篆字、大篆、小篆
  2. 尊稱他人的名字。
    【例】臺篆、雅篆
  3. 印信、印章。
    【例】接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àn
解釋:
[名]
1.一種漢字書體。參見「篆書」條。如:「大篆」、「小篆」。
2.尊稱他人的名字。如:「臺篆」、「雅篆」。
3.印信。如:「接篆」。
[動]
1.用篆體字書寫。《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李華傳》:「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一:「君恩彀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
2.刻鏤、銘刻。如:「篆刻」。《聊齋志異.卷二.阿寶》:「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異類,姻好何可復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運筆書寫在竹帛上面。《說文解字.竹部》:「篆,引書也。」清.段玉裁.注:「引書者,引筆而箸於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書,而謂史籀作曰大篆,既又謂篆書曰小篆。其字之本義為引書,如彫刻圭璧曰瑑。」

2. 以篆體字書寫。《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列傳下.李華》:「華嘗為魯山令元德秀墓碑,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後人爭模寫之,號為『四絕碑』。」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一五首之一一:「君恩彀向漁樵說,篆墓何須百字長?」。

3. 漢字書體名。如:「篆書」、「大篆」、「小篆」。

⑴ 廣義的篆書,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及小篆等;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大篆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則為秦代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現今所稱的篆書,則多指小篆而言。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⑵ 王莽時六書之一,即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及亡新居攝,……時有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4. 刻鏤、銘刻。如:「篆刻」。《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功名著乎槃盂,銘篆著乎壺鑑,其勢不厭。」《聊齋誌異.卷二.阿寶》:「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異類,姻好何可復圓?」

5. 印信、官職代稱。如:「接篆」。《正字通.竹部》:「篆,印亦曰篆。」

6. 尊稱他人的名字。如:「臺篆」、「雅篆」。

7. 紋路彎曲的樣子。《正字通.竹部》:「篆,文盤曲貌。」宋.王安中〈安陽好〉九首詞之七:「咽咽清泉巖溜細,彎彎碧甃篆痕深。」宋.張炎〈壺中天〉詞:「篆徑通花,花多迷徑,難省來時路。」

8. 像篆文一樣彎曲的花紋。宋.龍太初〈詠沙〉詩:「鳥去風平篆,潮回日射星。」

9. 盤曲狀的香。宋.李清照〈賣花聲〉詞:「記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宋.陸游〈枕上〉詩:「迢遞孤村夜,淒涼半篆香。」《紅樓夢》第七六回:「香篆梢金鼎,冰脂膩玉盆。」

10. 量詞。計數盤香的單位。《古今小說.閒雲菴阮三償冤債》:「塵飛不到人長靜,一篆爐煙兩卷經。」

注音: ㄓㄨ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