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放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ㄆㄨ
  • 部首外筆畫 4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一]fǎng[二]fà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ㄐㄧㄣˇㄓㄤㄓㄨㄤˋㄊㄞˋㄓㄨㄥㄙㄨㄥㄎㄞㄖㄨˊ:「ㄈㄤˋㄙㄨㄥ」、「ㄈㄤˋㄒㄧㄣ」。
  2. ㄐㄧㄝˇㄊㄨㄛㄖㄨˊ:「ㄕˋㄈㄤˋ」、「ㄐㄧㄝˇㄈㄤˋ」。
  3. ㄅㄣㄗㄨㄥˋㄨˊㄩㄝㄕㄨˋㄖㄨˊ:「ㄈㄤˋㄗㄨㄥˋ」、「ㄅㄣㄈㄤˋ」、「ㄈㄤˋㄖㄣˋ」、「ㄏㄠˊㄈㄤˋ」。
  4. ㄓˋㄖㄨˊ:「ㄈㄤˋ」、「ㄓˋㄈㄤˋ」、「ㄘㄨㄣˊㄈㄤˋ」、「ㄅㄚˇㄕㄨㄈㄤˋㄏㄠˇ」。
  5. ㄎㄞㄓㄢˇㄖㄨˊ:「ㄎㄞㄈㄤˋ」、「ㄅㄞˇㄏㄨㄚㄑㄧˊㄈㄤˋ」、「ㄒㄧㄣㄏㄨㄚㄋㄨˋㄈㄤˋ」。
  6. ㄎㄨㄛˋㄓㄢˇㄖㄨˊ:「ㄈㄤˋㄉㄚˋ」、「ㄈㄤˋㄎㄨㄢ」。
  7. ㄙㄢˋㄈㄚㄈㄚㄔㄨㄖㄨˊ:「ㄙㄢˋㄈㄤˋ」、「ㄈㄤˋㄕㄜˋ」、「ㄈㄤˋㄆㄠˋ」。
  8. ㄐㄧㄤㄕㄥㄔㄨˋㄍㄢˇㄉㄠˋㄧㄝˇㄨㄞˋㄘㄠˇㄖㄨˊ:「ㄈㄤˋㄧㄤˊ」、「ㄈㄤˋㄋㄧㄡˊ」、「ㄈㄤˋㄇㄨˋ」。
  9. ㄔㄢㄐㄧㄚㄖㄨˋㄖㄨˊ:「ㄗㄞˋㄈㄤˋㄉㄧㄢˇㄊㄤˊㄏㄨㄟˋㄍㄥˋㄏㄠˇㄏㄜ。」、「ㄘㄞˋㄌㄧˇㄉㄨㄛㄈㄤˋㄒㄧㄝㄒㄧㄤㄧㄡˊ。」
  10. (10) ㄅㄛˋㄙㄨㄥˋㄖㄨˊ:「ㄈㄤˋㄉㄧㄢˋㄧㄥˇ」、「ㄈㄤˋㄔㄤˋㄆㄧㄢˋ」、「ㄈㄤˋㄌㄨˋㄧㄥˇㄉㄞˋ」。
  11. (11) ㄧㄣㄗㄨㄟˋㄦˊㄗㄠㄑㄧㄢˇㄓㄨˊㄖㄨˊ:「ㄈㄤˋㄓㄨˊ」、「ㄌㄧㄡˊㄈ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àng
解釋:
  1. 從約束或緊張狀態中解脫、鬆開。
    【例】放開、放鬆、放心 ◎
  2. 捨棄、拋開。
    【例】放棄
  3. 解散。
    【例】放學、放工
  4. 放縱、任由。
    【例】放聲高歌、放言高論
  5. 發出。
    【例】施放、放款、放風聲
  6. 開、展。
    【例】心花怒放、百花開放
  7. 放蕩、不拘束。
    【例】豪放、狂放、奔放
  8. 安置。
    【例】陳放、安放、放書
  9. 任官職,多指到外地任職而言。
    【例】外放、下放
  10. 因罪而遭遣逐。
    【例】流放、放逐
注音:
漢語拼音: fǎng
解釋:
  1. 依據。
    【例】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àng
解釋:
[動]
1.逐。如:「流放」。《楚辭.屈原.漁父.序》:「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閒,憂愁歎吟,儀容變易。」
2.棄。《三國志.卷四四.蜀書.姜維傳》:「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3.放縱、任由。如:「放聲高歌」、「放言高論」。《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安置。如:「陳放」、「安放」。《水滸傳》第二一回:「一桶盤拖上樓來,放在春臺上。」
5.發出。如:「施放」、「鳴放」。《三國演義》第五回:「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
6.開、展。如:「心花怒放」、「百花開放」。
7.在一定時間後停止。如:「放學」、「放工」。
8.任官職,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賞了頭等官加了個副都統銜,放了烏里雅蘇臺的參贊大臣了。」
9.弄,置於「仔細」、「明白」、「聰明」等詞前,有提請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聰明點」。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哥哥,你丟我時,放仔細些,我肚子上有個癤子哩。」
10. 打網球、排球、乒乓球時的偷襲。如:「他在網前放小球,漂亮極了!」
[形]
放蕩、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注音:
漢語拼音: fǎng
解釋:
[動]
1.依據。《論語.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
2.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於琅邪。」
3.仿效。《後漢書.卷四十.班彪傳上》:「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宋.蘇軾〈上韓太尉書〉:「皆依放儒術六經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為口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ò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發出、釋出。
  2. [[動] ] 不受拘束、放任。
  3. [[動] ] 放下、安置。
  4. [[動] ] 捨棄、拋除。
  5. [[動] ] 使變大。
音讀: pà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發出、釋出。
  2. [[動] ] 解脫釋出。
  3. [[動] ] 留下。
  4. [[動] ] 丟下不管。
  5. [[動] ] 解除束縛。
  6. [[動] ] 借出金錢收取利息。
  7. [[動] ] 使鬆弛。
  8. [[動] ] 點燃。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ㄈㄤˋ

1. 逐,多指將犯罪之人發送到偏遠之處。《說文解字.攴部》:「放,逐也。」漢.馬融〈長笛賦〉:「於是放臣逐子,棄妻離友。」《漢書.卷二六.天文志》:「八月丁巳,悉復蠲除之,賀良及黨與皆伏誅流放。」

2. 捨、棄。《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姜維》:「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水滸傳》第五二回:「言罷,便放了命。柴進痛哭了一場。」

3. 放縱、不受拘束。如:「狂放」、「奔放」。《孟子.告子上》:「捨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知求,哀哉!」《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北史.卷四三.張彝傳》:「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4. 點燃。《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列傳》:「亂兵入殿,掠宮人什物,傕又徙御府金帛乘輿器服,而放火燒宮殿官府居人悉盡。」《水滸傳》第五三回:「若還不肯出來,放一把鳥火,把你家當都燒做白地。莫言不是。早早出來!」

5. 將封閉之狀態打開。《北史.卷六四.列傳.韋孝寬》:「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路絕。」《三國演義》第五八回:「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太平廣記.卷二四六.張融》:「融於御前放氣,寶積起謝曰:『臣兄觸忤宸扆。』上笑而不問。」

6. 泛指事物由緊到鬆之狀態。《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兇器,兄弟方好放手。』」《文明小史》第四○回:「逢之打聽著這頭親事不成功,倒放寬了一條心。」

7. 發出、發射。《三國演義》第五回:「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到了月牙池,見許多游船在那裡放花炮。」

8. 停止從事某項事務。如:「放工」。《紅樓夢》第八九回:「晚間放學時,寶玉便向代儒託病告假一天。

9. 綻開、開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收拾了心上憂,你展放了眉間皺。」《三國演義》第六八回:「頃刻發出牡丹一株,開放雙花。」

10. 安置。《水滸傳》第二一回:「一桶盤拖上樓來,放在春臺上。」《儒林外史》第二二回:「道士出來接著,安放行李,當晚睡下。」

11. 任官職,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賞了頭等官加了個副都統銜,放了烏里雅蘇臺的參贊大臣了。」《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不是內用,就是外放,就是派出洋做欽差的分兒,都掄得到。」

12. 置於「仔細」、「明白」、「聰明」等詞前,有提請注意某方面事物之意。如:「放明白些」、「放聰明點」。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哥哥,你丟我時,放仔細些,我肚子上有個癤子哩。」

13. 打網球、排球、乒乓球時之偷襲。如:「他在網前放小球,漂亮極了!」

㈡ㄈㄤˇ

1. 倣傚。《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上》:「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宋.蘇軾〈上韓太尉書〉:「皆依放儒術六經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為口實。」

2. 依據。《論語.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

3. 至也。《孟子.梁惠王下》:「南放於琅邪。」

注音: ㈠ㄈㄤˋ ㈡ㄈ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放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