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魏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魏校字子才,崑山人;其先祖本李姓,居蘇州葑門之莊渠,因自號莊渠。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守備太監劉瑯,藉劉瑾勢,甚為囂張,莊渠不為所屈,直行己意,無所徇改。召為兵部郎中,移疾歸。嘉靖初,任廣東提學副使,丁憂,服闋畢,補江西兵備,改河南提學。嘉靖七年(1528),陞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少卿。嘉靖八年以太常寺卿掌祭酒事,尋致仕。卒諡恭簡。
  魏校私淑胡居仁(敬齋,胡築室講學,以敬名齋,師門遂尊稱為敬齋)主敬之學,而貫通諸儒之說,擇執尤精。嘗與余祐(子積)論性,略謂:「天地者,陰陽五行之本體也,故理無不具。人物之性,皆出於天地,然而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又說:「古聖賢論性有二:其一,性與情對言,此是性之本義,直指此理而言;其一,性與習對言,但取生字為義,非性之所以得名。蓋曰:天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先儒因性相近一語,遂謂性兼氣質而言,不知人性上下不可添一物,才著氣質,便不得謂之性矣。荀子論性惡,楊子論性善惡混,韓子論性有三品,眾言淆亂,必折之聖。若謂夫子性相近一言,正論性之所以得名,則前後說皆不謬於聖人;而孟子道性善,反為一偏之論矣。孟子見之分明,故言之直捷,但未言性為何物,故荀、楊、韓諸儒,得以其說亂之。伊川一言以斷之曰:『性即理也』,則諸說皆不攻自破矣。」
  魏校曾提出「天根」一詞,所謂「天根」,即是主宰,貫動靜而一之。敬齋嘗言:「心無主宰,靜也不是工夫,動也不是工夫,此師門敬字口訣也。」但敬齋工夫,分乎動靜,魏校則貫串成一個,不離本末作兩段事;聶雙江(豹)歸寂之旨,當是發端於魏校。
  魏校言理,「自然無為,豈有靈也」。「氣形而下,莫能自主宰,心則虛靈而能主宰,理也、氣也、心也,歧而為三,不知天地間只有一氣,其升降往來,即理也。人得之以為心,亦氣也。氣若不能自主宰,何以春而必夏、必秋、必冬哉。草木之榮枯、寒暑之運行、地理之剛柔、象緯之順逆、人物之生化,夫孰使之哉,皆氣之自為主宰也。以其能主宰,故名之曰理。其間氣之有過不及,亦是理之當然。無過不及,便不成氣矣。氣既能主宰而靈,則理亦有靈矣。」
  依照魏校的說法,「氣之善惡,無與於理」,其在於人。此虛靈者氣也,虛靈中之主宰,即理也。善固理矣,即過不及而為惡,亦呈欲動情勝,此理未嘗不在其間。故曰:「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明氣之不能離於理也。」
  魏校所著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王應電〔昭明〕、唐順之、王敬臣(以道),皆為其弟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魏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