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恩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ifts
作者: 鄧慧慧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八三七年德國杜林根人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本著教育精神與熱情,在布朗根堡(Blankenberg)設立一所名為「導引自我教導、自我教育之直觀教育學園」,隔年又改名為「兒童青年活動力培養所」,同時開始研究並發展「恩物」(Gifts)。福祿貝爾視「恩物」為幼稚園中每天活動所需用的材料之一;另兩種材料,一為「母親之歌與撫愛之歌」,一為手工的各式材料。所謂「恩物」乃是指「神恩賜兒童的玩具」,為了適應兒童在遊戲方面的需要,福祿貝爾自己設計並製造發展的遊戲用具。
  恩物係根據自然界的法則、性質、形狀等,用簡易明白的物體製成,以為兒童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初步訓練的工具。由於福祿貝爾是第一位認識並強調「遊戲」功能與價值的教育家,他提倡有目的遊戲,以確定的材料、適當的指導、有秩序有層次的活動,使兒童內在的衝動、內在的本性和潛能,可以在「恩物」遊戲中表現出來,此為兒童發展其本質最有效的方法。
  恩物共計二十種。一般將前十種稱為「恩物」,具遊戲性,又有「分解恩物」之稱;後十種具作業性,稱為「作業性恩物」,或稱「手工」、「綜合恩物」。內容如下:
  1.分解恩物
  第一恩物 六色球
  用紅、橙、黃、綠、藍、紫的毛線織成球套,其內塞以棉花或海綿,具有柔軟感覺,球的大小約為幼兒的手所能握住(直徑六公分),分為有帶子和無帶子兩種。目的在幫助幼兒認識數目、方向和顏色,又由於球體代表大自然,可藉以培養圓滿的人格。
  第二恩物 三體
  由直徑六公分的球體、圓柱體和高六公分的立方體組成,另有迴轉遊戲用的木棒、鉤子和鐵棍與三體置於木盒中。其目的在使幼兒認識三體的名稱、形狀及性質,並辨識三體之異同。
  第三恩物 立方體
  由邊長六公分切成八塊小立方體之積木組成。目的在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並認識部分和全體的關係。
  第四恩物 立方體
  由邊長六公分,切成長三公分、寬一.五公分的八塊小長方體之積木組成。目的在使幼兒分辨長方體和立方體之異同,亦可培養幼兒之創造力。
  第五恩物 立方體
  由邊長九公分的立方體切成二十一塊小立方體(每邊三公分),六塊大三角柱(三塊小立方體對角切成的),十二塊小三角柱(三塊小立方體兩次對角切成的)之積木組成。目的在使幼兒分辨正方、長方、三角之形狀,並經由數目和體積的增加,讓幼兒體會藝術美的建築。
  第六恩物 立方體
  由邊長九公分的立方體切成十八塊長方體(與第四恩物相同)以及長三公分、寬三公分、高一.五公分的柱臺十二塊,和長六公分、寬一.五公分、高一.五公分的長方柱六塊共同組成。此恩物是空間利用的建築,同時可進一步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七恩物 面
  由邊長三公分的正方形及各種三角形,如等邊三角形、正三角形、直角不等邊三角形、鈍角不等邊三角形所組成。以塑膠色板或馬糞紙貼蠟光紙製成。用以認識五種面,是由具體進入抽象的關鍵。
  第八恩物 線
  用細竹棒或木棒製成,分為三公分、六公分、九公分、十二公分、十五公分五種不同長度。用以培養幼兒對長短距離及物體形狀之認識,更可培養觀察力與創造力。
  第九恩物 環
  由直徑分別為六公分、三公分、四.五公分三種大小不同的全環、半環、四分之一環、八分之一環所組成。用以認識曲線,並透過曲線與直線之聯合運用,認識物體的輪廓。
  第十恩物 點
  以豆或小石頭為材料的粒體。可協助幼兒點描成線,而作成面,再形成物體,並藉以了解點、線、面的密切關係。
  2.作業性恩物
  第十一恩物 刺孔
  用針刺小孔於紙面,表示種種物體的形狀。用具是長針、刺架、色紙等。其目的在增強幼兒手指肌肉的能力。
  第十二恩物 縫工
  用硬紙刺小孔成各種物形,然後用毛線(各種顏色)、彩帶縫聯。可培養幼兒的細心與忍耐,並了解縫的功用。
  第十三恩物 繪畫
  繪畫的取材是多元的,例如黑板畫、蠟筆畫、水彩畫、墨畫。不但可自由畫,也可用手指、腳畫。藉此可培養幼兒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十四恩物 編織工
  紙、布、自然物均可用,從數和顏色的調配中,可使幼兒了解面的關係,並培養對美的感覺。
  第十五恩物 摺紙工
  以正方形色紙摺成各種幾何形,透過摺紙的順序,認識角、邊、對角的關係,可使幼兒集中注意力,並可做方向和位置等記憶的訓練。
  第十六恩物 剪貼
  用圓頭剪刀和各種色紙剪成的幾何形貼在另一張紙上。可使幼兒明確分辨角和邊的關係,並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色彩感。
  第十七恩物 豆細工
  浸水的豌豆(夏天十二小時,冬天二十小時,浸水後用布擦乾,在室溫乾燥五至六小時),用竹條或細鐵線穿成各種物形。豆和竹條的數由一開始,逐漸增加。
  第十八恩物 厚紙細工
  利用厚紙製作三體,然後配合三體和顏色成為各種造型。可培養幼兒剪、摺、黏的能力,並認識「點-線-面-立體」的關係。
  第十九恩物 玩沙
  沙坑、沙箱、沙盤配合各種玩具,便成了一項富有真實感的立體教材。
  第二十恩物 玩黏土
  用黏土捏成各種物形,或以自然物(如樹葉、貝殼)印在黏土上玩耍。此恩物綜合了創造和藝術的效果,利用黏土的可塑性,訓練幼兒雙手和手指的靈敏度,藉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和創造力。
  福祿貝爾恩物是由立體、面、線、點,逐漸由具體進入抽象,又由點發展至具體,是為各種美的造型的基礎。另外在操作的過程中加入顏色、數量、分數、倍數、奇數、偶數等數概念,也可訓練幼兒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感官、規律、分解、合成等觀念的啟發。福祿貝爾恩物是福祿貝爾獨自創造的教育材料,然而因為福祿貝爾強調「遊戲」,所以「恩物」乃是兒童成長不可缺少的玩具。
  除了福祿貝爾,義大利的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的教育理論中,也設計出一套可以供給幼兒以至青少年操作的「教具」,亦呈「恩物」的相似理念教材。「海爾氏大積木」即是具有可供幼兒操作建構以達到遊戲與學習綜合效力的類似「恩物」教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恩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