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李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李侗(1093~1163)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生於北宋哲宗元祐八年,死於南宋孝宗隆興元年,享年七十一歲;學者稱為延平先生。李侗師事羅豫章(從彥),豫章教之靜坐,要他於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間授以〔春秋〕、〔中庸〕、〔語〕、〔孟〕等書;李侗從容潛玩,有會於心。數年以後,李侗擺脫一切世俗雜務,隱居山田,專心體認師門所學。
  李侗一生未曾出仕,隱居四十餘年,一面講學,一面研究學問;朱熹是他的學生。朱熹向李侗受業時,李侗年已六十,受其薰陶極深;而李侗亦因與朱熹互相討論,獲得教學相長的效果。朱熹讚嘆李侗姿稟勁特,氣節豪邁,而充養完粹,無復圭角,精純之氣達於面目,色溫言厲,神定氣和,語默動靜,端詳閑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李侗少年時,個性豪邁,好飲酒馳馬;一經琢磨,遂溫潤如美玉,瑩靜如秋月。教育薰陶的結果,竟能使他脫胎換骨,判若兩人。
  李侗治學,著重「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觀察喜、怒、哀、樂未發以前的氣象,也就是情感未生以前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不是動的,也不是靜的,而是一種動靜合一、渾然一氣的本體。這個本體是至誠至善的,中庸不偏的,這就是〔中庸〕所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以這個「中」為本,去體認「天理」,「雖品節萬殊,曲折萬變,莫不賅攝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理」。李侗認為必須默坐澄心,才能體認天理;而體認後,又必須隨時持守涵養,日積月累,煉得心平氣和,私欲全消,才能泛應曲酬,發必中節,以底於成。這種工夫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從日用庶物上反覆推尋,逐漸體會,才能有成。因此他說:「為學之初,且當長存此心,勿為他物所勝。凡遇一事,即當就此事反覆推尋,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脫落,然後循序少進,而別窮一事。積累日久,胸中自當有灑然處,非文字言語之所及也。」又說:「唯於日用處便下工夫,或就事上便下工夫,庶幾漸可合為己物,不然只是說也。」
  李侗講學時,不徒事講說,必令學者反身自得;而講說時亦以問答討論啟發方法為主。
  在修養方面,李侗主張做 「存夜氣」工夫,須日以繼夜,不斷存養,夜氣清則平旦之氣亦湛然虛明,其說與「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仍是一致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李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