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印象派 - 教育百科
ˋ
ˋ
ˋ
  • 漢語拼音 yìn xiàng pà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ìn xiàng pài
解釋:
  1. 十九世紀中期後半的法國畫派之一。此一畫派的畫家普遍贊成藝術的根本目的是以客觀、科學、無我的精神,記錄自然的剎那現象。其畫家以莫內(Claude Monet)為先驅,另有馬奈(Édouard Manet)、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特嘉(Edgar Da-gas)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印象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ìn xiàng pài
解釋:
十九世紀中期後半的法國畫派之一。此一畫派的畫家普遍贊成藝術的根本目的是以客觀、科學、無我的精神,記錄自然的剎那現象。其畫家以莫內為先驅,另有馬奈、雷諾瓦、特嘉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印象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pressionis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印象派是指十九世紀後半葉形成於法國的繪畫運動;此派無論在技巧上或題材上,都被視為是一種激進而其革命性的藝術形式,也是完全屬於原創性的繪畫運動。印象派的畫家們所要表達的,乃是感官的直接印象,其共同的特色,是運用科學方式來闡釋自然,企圖客觀地描繪自然風景的瞬息光影,以表現光與色彩的微妙關係。他們認為,光線乃是決定物體形像的主要因素,因此他們主張:(1)繪畫應由畫室走向森林和田野,以便捕捉因光影瞬變時,自然景象瞬間微妙的變化,並在瞬變之前,完成作品;(2)他們得知,光線乃是光譜上分析的成色混合而成,因此大量採用純色作畫,並以物體的補色來表現陰影;(3)他們捨棄物體有其永恆不變之形的概念,不再使用輪廓線,物體的外形模糊不清。因此印象派的作品遂成了光影、氣氛和直接反映色澤,充滿高明度和鮮明感的作品表現。
  一八七四年,印象派畫家首次舉行獨立畫展,以別於法國美術學院的官方沙龍。參展的作品中,因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的一幅畫作〔印象:日出〕,而得印象派之名;這名稱原具諷刺意味,但也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其藝術目標,因而被採用。印象派的主要畫家有馬內(Édouard Manet, 1832~1883)、莫內、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和竇加(Edgar Degas, 1834~1917)。馬內雖未參加印象派的美展,然其嶄新的美學觀點,為近代繪畫理論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他主張繪畫的重點,應在於顏色和形體上,打破了傳統繪畫以題材為中心的創作觀念,同時這種純繪畫的觀點,也完成了從寫實主義到印象派的過渡。莫內則是印象派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他最重視光線問題,忠實地記錄下瞬間的感覺印象,同時視物體為平面的圖案,並不在意其重量和體積感,因而使用抖動碎筆觸使物體逐漸分解,以消融在顫動的色彩抽象形式之中;莫內的繪畫,也是理解印象派的主要指標。雷諾瓦則主張藝術應貼近生活,用鮮豔透明如釉般的色彩,表現陽光的明亮及歡愉的氣氛。竇加則擅長描繪人物的瞬間動態,創作了一批以舞者為題材的粉彩作品,色彩柔美。
  印象派存在的時間雖短暫,但卻在藝術史上完成了畫時代的革命,奠立了近代繪畫的理論基礎,並成為日後西方美術潮流直接師法的淵源。但由於其過於講究客觀的記錄視覺印象,排斥想像力的運用,及犧牲事物的永恆性及內在價值,因而在日後的美術思潮,企圖為作品尋找永恆意義,及強調個人表現與非呈現藝術時,印象派所秉持的科學性寫實主義,便湮沒在新興起的美學理論及藝術宗旨的洪流之中。
  音樂中的印象主義即是從繪畫中借用而來,同時其形成也受了文學中象徵主義的影響。繪畫中印象主義者所重視光影與色彩的變化到了印象派音樂中就成為音響與音色。為了突出色彩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性,印象派音樂家大膽地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形式與風格提出挑戰:為什麼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必須受到自然音階的約束?為什麼和弦的連接都必須按照由緊張到鬆弛、由不和諧到解決的模式?為什麼音樂的表達一定要受限於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的框架?因此,他們主張用聲音的色彩與響度來取代原先的樂曲結構及發展,他們還認為音樂只能暗示或提供一種意象與心境,而不必明述一則故事或字面的意義。
  印象派的音樂有下列的特色:
  1.在和聲方面運用了音的各種新結合(如九和弦、十三和弦等)及不協和和弦的排列,印象派創造了不斷閃動的音樂色彩,就像印象派繪畫的色彩效果一樣。
  2.在旋律方面,印象派的音樂運用了極短片段的旋律連接與組合,乍聽之下,平淡而無重點,但若仔細深究,就可發覺其中間音色的變化十分優美。
  3.在許多的印象派音樂作品中有指示內容的標題,但這類的標題不同浪漫樂派樂曲的標題,它們的目的在提供一種暗示或意象,但並不賦予樂曲具體的內容。
  4.在印象派音樂中仍保留大規模的樂團編制,但是他們對於樂曲的處理手法則非常雅緻。印象派作曲家為了凸顯音樂的恬淡、纖巧甚或感傷的意味,常偏愛使用弱奏和極弱奏。聲音的響度對印象樂者來說並不重要,微妙的音色變化才是他們所最偏愛的。
  5.除了盡量避免節拍重音的節奏型式之外,印象派對於各種調式的音階甚至東方的五聲音階,都大膽地採用。
  總之,印象派音樂喜歡反映微妙和難於捉摸的事物,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都可視作印象派音樂的最重要標誌。
  印象派重要的音樂家以德布西(C. Debussy, 1862~1918)為代表,印象派的音樂常被稱為「像德布西的」,德布西在印象派中的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至於其他作曲家,則是或多或少地與印象派有關聯,這類的作曲家包括法國的雷飛爾(M. Ravel, 1875~1937)、英國的大流士(F. Delius, 1863~1934)、義大利的雷史碧基(O. Respighi, 1876~1936)、波蘭的許瑪諾夫斯基(K. Szyma-nowski, 1882~1937)和俄國的司克里賓(A. Scriabin, 1871~1915)等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印象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