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婁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婁諒(1422~1491)字克貞,別號一齋;明廣信上饒人。少有志於聖學,嘗求師於四方,夷然不屑曰:「率舉子學,非身心學也。」聞吳與弼(康齋)在臨川,乃往從之。康齋一見喜之云:「老夫聰明性緊,賢也聰明性緊。」一日康齋治地,召一齋往視,並謂之曰:「學者須親細務。」一齋個性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躬自為之,不責僮僕,遂為康齋入室弟子。凡康齋不以語門人者,於一齋無所不盡。康齋學規,來學者始見,其餘則否。羅一峰未第時,往訪康齋不出。一齋謂康齋曰:「此一有志知名之士也,如何不見?」康齋曰:「我那得工夫,見此小後生耶?」一峰不悅,移書四方,謂是名教中作怪,張東白從而和之。康齋若不聞。一齋語兩人曰:「君子與小人,不容並立,使後世以康齋為小人,二兄為君子無疑。倘後世以君子處康齋,不知二兄安頓何地?」兩人之議逐息。景泰四年(1453),鄉試中舉。退而讀書十餘年,始上春官,至杭復返;天順八年(1464),再上,登乙榜,分發為成都教授,尋告歸,以著書造就後學為事。所著〔日錄〕四十卷,詞樸理純,不苟悅人;〔三禮訂訛〕四十卷,以〔周禮〕皆天子六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又著〔春秋本義〕十二篇,唯用經文訓釋,而意自見,不用三傳事實,曰:「〔春秋〕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無用之書矣。」一齋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助勿忘為居敬要旨」。康齋弟子中最著名的是陳石齋(獻章)、胡敬齋(居仁)、一齋三人。敬齋所貲議者亦唯石齋與一齋為最,謂兩人皆是儒者陷入異教去。又批評一齋不窮理,他卻肯窮理,石齋不讀書,他卻勤讀書,但其窮理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未獲持自己的見解而已。一齋所著書已散逸不可見,從上面所引的話,可見一齋論學自有見地,非僅蹈襲師門而已。
  一齋曾說:「道固無所不在,必其合乎義理而無私,乃可為道。」一齋靜久而明,杭州之返,人問其故,他說:「此行非惟不第,且有危禍,故返。」後春闈果發生火災,舉子多焚死者。靈山崩,一齋曰:「其應在我矣。」急召子弟永訣,命門人蔡登,查周子、程子卒之月日,曰:「元公、純公皆暑月卒,予何憾。」弘治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享年七十歲,門人私諡文肅。
  一齋女嫁寧藩為妃,寧藩反,一齋子孫皆被逮繫獄,遺文散失,故以一齋為宗者,較石齋、敬齋為少。陽明年十七,親迎一齋過信,從之問學,深相契合。由此可知,姚江之學,一齋實發其端。
  一齋子忱,字誠善,號冰溪,閉戶讀書,不下樓者十年,從學者甚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婁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