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厄之說 - 教育百科
五 | |
厄 | |
之 | |
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潘美月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五厄之說,見於〔隋書卷49.牛弘傳〕。開皇初,牛弘為祕書監,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表中言經書自孔子以後,迄於隋初,年逾千載,數遭五厄,略述於後: (一)昔周德既衰,舊經紊棄。孔子以大聖之才,開素王之業,憲章祖述,制禮刊詩,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宏易道。治國立身,作範垂法。及秦皇馭宇,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師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先王墳籍,掃地皆盡,本既先亡,從而顛覆。此則書之一厄也。 (二)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間出。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內有延閣、祕書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漢之典文,於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兵起,宮室圖書,並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 (三)光武嗣興,尤重經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於是鴻生鉅儒,繼踵而集,懷經負帙,不遠斯至。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幸書林,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祕牒填委,更倍於前。及孝獻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裁70餘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也。 (四)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祕書內外三閣,遣祕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承之,文籍尤廣。晉祕書監荀勗定魏內經,更著〔新簿〕。雖古文舊簡,猶云有缺,新章後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訓範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 (五)永嘉之後,寇竊競興,因河據洛,跨秦帶趙。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才4,000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而論,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軌物,圖書記注,播遷之餘,皆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史彌盛。宋祕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為〔七錄〕。總其書數,30,000餘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室,祕省經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書史,宛然猶存。蕭繹據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典籍,重本70,000餘卷,悉送荊州。故江表圖書,因斯盡萃於繹矣。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則書之五厄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五厄之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