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道訓] - 教育百科
[ | |
原 | |
道 | |
訓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道訓]是[淮南子]書中第一篇;主旨是就道家老子對「道」的觀點加以擴充詮釋,文字優美,解釋詳盡。除此篇外,[淮南子]全書歷來即視為文哲方面的名著。 [原道訓]開章即描述道體之博大,涵蓋整個宇宙萬物,且與萬物相終始,原文是「夫道者覆天載地,廓(概括)四方,柝(音ㄊㄨㄛˋ,意為開啟)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便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幙於六合,卷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張三光;甚淖而滒,其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繼而引用[老子]中的文字,描述「道」的狀況是:「忽兮侃(仝恍)兮,不可為象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 次就「道之用」而言,首在「道生萬物」,原文是:「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其動無形,變化若神。」故而道之用即是「道之德」;其德在於「優天地而合陰陽,節四時而調五行,呴諭覆音,萬物群生」。然而道之德雖然如此偉大,卻並不自居其功或據為私有,遂說:「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老子]中也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弗宰」的話。) 再次以「人為」與「道用」比照,老子本就崇尚自然,反對人為,[原道訓]中也說:「執道要之柄而游於無窮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在此數句之前的文字是:「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陰陽為御,乘雲陵霄,與造化者俱,縱志舒節,以馳大區。可以步而步,可以驟而驟。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上游於霄雿之野,下出於無垠之門,劉覽偏照,後守以全;經營四隅,還返於樞。」([老子]中有「道樞」之說,為道的中心。)此處所說的大丈夫情狀,是自然豁達、與天地同其大的風貌,更有莊子的曠達逍遙的情懷。[原道訓]中又說:「故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至無而供其求(意為不據為己有,故無;雖無,而所需者還是可以得到),時騁而要其宿(意為行動不輟而仍有停留處);小大脩短各有其具;萬物之至、騰踴肴亂,而不失其數。是以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眾弗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 [原道訓]中說到鯀治水不合自然之道,以致「勞而無功」。禹順水勢合民情治水,是「體道者」,其成功是「逸而不窮」。總括說來,尤其以治者為例,是「達於道者,反於清淨;究無物者,終於無為」。「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而無不治也」。要旨在於不刻意作為,才能無所不可為;同時作為之後,不居功,不將作為之所得據為已有,才是本原之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道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