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介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ㄗㄞˋㄌㄧㄤˇㄓㄜˇㄐㄧㄢㄏㄨㄛˋㄗㄞˋㄌㄧㄤˇㄓㄜˇㄐㄧㄢㄔㄨㄢˊㄉㄚˊㄧㄣˇㄐㄧㄣˋㄖㄨˊ:「ㄐㄧㄝˋㄖㄨˋ」、「ㄐㄧㄝˋㄕㄠˋ」、「ㄇㄟˊㄐㄧㄝˋ」。
  2. ㄈㄤˋㄗㄞˋㄒㄧㄣㄌㄧˇㄖㄨˊ:「ㄐㄧㄝˋㄧˋ」。
  3. ㄓㄥˋㄓˊㄖㄨˊ:「ㄍㄥˇㄐㄧㄝˋ」。
  4. ㄕㄣㄕㄤˋㄧㄡˇㄐㄧㄚˇㄎㄜˊ˙ㄉㄜㄕㄨㄟˇㄔㄢˇㄉㄨㄥˋㄨˋㄖㄨˊ:「ㄐㄧㄝˋㄔㄨㄥˊ」、「ㄐㄧㄝˋㄌㄟˋ」。
  5. ㄒㄧㄠˇㄘㄠˇㄅㄧˇㄩˋㄐㄧˊㄒㄧㄠˇ˙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ㄊㄨㄥㄐㄧㄝˋ」。ㄖㄨˊ:「ㄧˊㄐㄧㄝˋㄅㄨˋㄑㄩˇ」。
  6.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ㄖㄣˊㄏㄨㄛˋㄊㄨㄥˊㄑㄧㄢˊ˙ㄉㄜㄉㄢㄨㄟˋㄒㄧㄤㄉㄤㄩˊ˙ㄍㄜ」。ㄖㄨˊ:「ㄧˊㄐㄧㄝˋㄕㄨㄕㄥ」、「ㄧˊㄐㄧㄝˋㄆㄧㄥˊㄇㄧㄣ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1. 居兩者之間。
    【例】這座山介於兩縣之間。
  2. 居中拉攏、湊合。
    【例】介紹、仲介、媒介
  3. 繫掛。
    【例】介意
  4. 堅毅、堅貞。
    【例】耿介
  5. 比喻微小的東西。通「芥」。
    【例】一介不取
  6. 指甲殼。
    【例】介類、介蟲
  7. 量詞。計算人或銅錢的單位。相當於「個」。
    【例】一介書生、一介平民
  8.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è
解釋:
[動]
1.居於兩者之間。如:「這座山介於兩縣之間。」
2.居間牽引傳達。如:「介紹」、「仲介」。《文選.李康.運命論》:「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3.相助、佐助。《詩經.豳風.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宋史.卷一三二.樂志七》:「嚴配皇靈,億神來介。」
4.繫留、懸掛。如:「介意」。《漢書.卷八一.匡衡傳》:「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唐.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欲繫心,而著於容儀者。」
5.仗恃、憑藉。《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
[形]
1.堅毅。如:「耿介」。《聊齋志異.卷一.王成》:「王雖故貧,然性介,遽出授之。」
2.如此、這樣。如:「煞有介事」。
[名]
1.界限、本分。同「界」。如:「人各有介」。
2.比喻微小的東西。通「芥」。如:「一介不取」。《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3.參見「介冑」條。
4.量詞。計算人或銅錢的單位。相當於「個」。如:「一介書生」、「一介平民」。《儒林外史》第一回:「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5.身上有甲殼的水產動物。《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漢.高誘.注:「介,甲。龜鱉之屬也。」
6.姓。如春秋時晉國有介之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ài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疆界、界限。同「界」。《說文解字.八部》:「介,畫也。」清.段玉裁.注:「〈畫部〉曰:『畫,畍也。』按:『畍也』當是本作『介也』,介與畫互訓,田部畍字蓋後人增之耳。」清.徐灝.注箋:「古疆界字祇作介。」

2. 居於兩者之間。《左傳.襄公九年》:「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

3. 居間牽引傳達。如:「介紹」、「仲介」。《玉篇.八部》:「介,紹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魯仲連》:「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將軍。」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

4. 相助、佐助。《玉篇.八部》:「介,助也。」《詩經.小雅.小明》:「神之聽之,介爾景福。」《宋史.卷一三二.樂志七》:「嚴配皇靈,億神來介。」

5. 側畔。《楚辭.屈原.九章.哀郢》:「悲江介之遺風。」南朝宋.鮑照〈秋夜〉詩二首之二:「江介早寒來,白露先秋落。」南朝梁.吳均〈閨怨〉詩:「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

6. 堅固、堅毅。如:「耿介」。《易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聊齋志異.卷一.王成》:「王雖故貧,然性介,遽出授之。」

7. 仗恃、憑藉。《左傳.文公六年》:「介人之寵,非勇也。」晉.杜預.注:「介,因也。」《南史.卷一.宋本紀.武帝》:「介恃遐阻,仍為邊害。」

8. 繫留、懸掛。《字彙.人部》:「介,繫也。」《漢書.卷八一.匡張孔馬傳.匡衡》:「情慾之感無介乎容儀。」唐.顏師古.注:「介,繫也。言不以情慾繫心,而著於容儀者。」《南史.卷三一.列傳.張裕》:「餘無所言,於是生資皆盡,不以介懷。」《紅樓夢》第四五回:「比如要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9. 鎧甲。通「甲」。《玉篇.八部》:「介,甲也。」《詩經.大雅.瞻卬》:「捨爾介狄。」漢.鄭玄.注:「介,甲也。」《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介冑生蟣蝨。」《水滸傳》第八○回:「不知詔意若何,未敢去其介冑。」

10. 披戴(鎧甲)。《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悝母杖戈而先,太子與五人介。」《管子.小匡》:「介冑執枹,立於軍門。」

11. 身具甲殼之水產動物。《淮南子.墬形》:「介鱗者,夏食而冬蟄。」漢.高誘.注:「介,甲。龜鱉之屬也。」唐.杜甫〈白鳧行〉:「鱗介腥羶素不食,終日忍飢西復東。」

12. 比喻微小之物。通「芥」。《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他窮到擺測字攤時,還是一介不取的;他做起官來,也就可想了。」

13. 量詞。計算人或銅錢之單位。相當於「個」。如:「一介平民」。《三國演義》第八三回:「陸遜聽畢,掣劍在手,厲聲曰:『僕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下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儒林外史》第一回:「上覆縣主老爺,說王冕乃一介農夫,不敢求見。」

14. 如此、這樣。如:「煞有介事」。

15. 姓。如春秋晉有介之推。

注音: ㄐㄧㄝ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介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