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復 - 教育百科
孫 | |
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井敏珠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孫復(992~1057)字明復,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北宋初期學者、思想家、教育家;生於太宗淳化三年,卒於仁宗嘉祐二年。他曾四度舉進士不第,乃退居泰山,著書講學,故學者尊稱為泰山先生。後召為國子監直講,邇英閣祇侯說書,官至殿中丞。著有〔春秋尊王發微〕,今傳於世;另著有〔睢陽子集〕、〔易說〕、〔春秋總論〕等書,惜已散佚;後人搜集遺文,編為〔孫明復小集〕。 孫復對宋代教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諸點: 1.重建師道尊嚴:由於唐末五代的大亂,使人倫頹喪,風俗隳壞,師道無存,孫復則以實際的行動重新發揚了師道的尊嚴,尤以他與弟子石介兩人的相處為然。據〔歐陽文忠公集‧孫明復先生墓誌銘〕載,當時朝廷給事孔道輔「為人剛直嚴重,不妄與人;聞先生之風,就見之。介執杖屨,侍左右。先生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及其往謝也亦然。魯人既素高此兩人,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其後宋學之所以能夠興盛,與師道尊嚴的重建息息相關。 2.導正文化方向:孫復志在維護儒家文化,主張文以載道,並以光大先聖之學為己任。他說:「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自漢至唐以文垂世者眾矣,然多楊、墨、佛、老虛無報應之事,沈、謝、徐、庾妖豔邪侈之辭。始終仁義不叛不雜者,唯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他特別推崇董仲舒說:「推明孔子,抑黜百家,諸不在六藝之科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斯可謂盡心於聖人之道者也。暴秦之後,聖道晦而復明者,仲舒之力。」孫復認為欲恢復道統,就必須排除異端邪說,所以他又說:「夫仁義禮樂,治世之本也 ,王道所由興 ,人倫所由正。……儒者之辱,始於戰國;楊、墨亂之於前,申、韓雜之於後,漢、魏而下則又甚焉。佛、老之徒濫於中國,彼以死生禍福虛無報應為事,……去君臣之禮,絕父子之戚,滅夫婦之義。」此種眼見民族文化將斷,因而加以繼述、光大的志向,實為宋代學者的共同精神,其中又以孫復為先聲。 3.以明經尊王為教:孫復認為〔周易〕和〔春秋〕是兩部最重要的經典,〔易〕能盡孔子之心,〔春秋〕能盡孔子之用,都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故有〔易說〕及〔春秋尊王發微〕之作。尤以〔春秋尊王發微〕一書,闡發〔春秋〕尊王的微言大義,使得諸侯和大夫不致無大小尊卑之分而破壞禮樂制度,對於治道裨益甚大。 孫復是宋代理學的開創性人物,與胡瑗、石介並稱為「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在〔宋元學案‧泰山學案〕中評述「宋初三先生」曾說:「宋興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孫先生、徂徠石先生始以師道明正學,繼而濂洛興矣。故本朝理學雖至伊洛而精,實自三先生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語。」由此可見其在宋學地位之崇高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孫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