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號徂徠,北宋克州奉符(今山東泰安縣)人。仁宗朝,進士及第,歷任鄆州南京推官,樂善疾惡,遇事奮然敢為。丁父憂,垢面跌足,躬耕徂徠山下,以〔周易〕授徒,學者稱徂徠先生。胡瑗、孫復在泰山,徂徠受業於孫復(泰山),孫復寄范天童書中,指徂徠「能知堯舜文武周公孔子之道者也,非止知之,而又能揭而行之者也」,可謂稱譽備至。
  徂徠後獲名相富弼、范仲淹、韓琦等人薦引,入為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從學者甚眾,對北宋太學之發展頗有影響。〔宋史〕本傳說他「出入大臣之門,頗招賓客,預政事,人多指日」,可見他除講學外,還積極參與政治。
  徂徠曾寫過一篇〔慶曆聖德詩〕,歌頌當時的聖君賢相,詩中也攻擊了與王欽若、丁謂一黨的夏竦,由是謗議喧然,小人輩猶嫉惡之,相與出力,必躋之死地而後快。末幾,卒於家,享年四十一歲。死後家境蕭條,富弼、韓琦買田以膽養其妻子。他死後夏竦還不放過他,說他是詐死,要求發棺驗斤,可見對他懷恨之深。
  徂徠著作有〔易解〕五卷、〔易口義〕十卷、〔唐鑒〕六卷、〔政範〕一巷、〔三朝聖政錄〕四巷、〔徂徠先生集〕二十卷。
  徂徠論學,極力排斥佛、老,崇尚古文,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楊億、錢惟演等提倡的西崑體,認為是「淫巧浮偽之言」,「雕刻之質,破碎大道」。
  徂徠特別推尊韓愈之學,曾寫〔尊韓〕篇,指出「孔子之〔易〕、〔春秋〕,自聖人以來未有也。吏部(指韓愈)〔原仁〕、〔原道〕、〔原毀〕、〔行難〕、〔對禹問〕、〔佛骨表〕、〔諍臣論〕,自諸子以來未有也。」接著他指出繼承這個道統的,韓愈以後,便是個的老師孫復(孫泰山),徂徠稱他「上學周、孔,下擬韓、孟」。他的後學門人,又力捧徂徠,說他「學正識卓,辟邪說,衛正道,上繼韓子以達於孟子,真百世之師也」。這也可看出宋代互相標榜之士風。
  徂徠所著〔怪說〕三篇及〔中國論〕中,排斥佛、老不遺餘力,他認為「天地間沒有佛,也沒有神仙,只有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孔之道,才是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又說:「君臣父子皆出於儒也,禮樂刑政皆出於儒也,仁義忠信皆出於儒也。」而佛道思想,「非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賓客、朋友之位」,是違反人道的思想。又說:「吾學聖人之道,有攻我聖人之道者,吾不可不反攻被他。」歐陽修稱他「勇攻佛、老,奮筆如揮戈」,與後來的宋儒授佛入儒大不相同。他認為必去此二者,方可有為,對佛、道採取了毫不妥協的態度。
  徂徠在宇宙論方面,只提出了道和氣的基本概念,這部分的理論,有待後儒作進一步的探究。
  在性理學說方面,徂徠主張用道來控制喜怒哀樂之情,使之發而皆能中節,合乎道的要求。這些觀點,還很粗糙,只是一些端倪,一直等到後來的理學家作進一步的闡明,才使這些觀點有了充分的發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