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平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ㄍㄢ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pí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ㄅㄨˋㄊㄨˊㄅㄨˋㄑㄧㄥㄒㄧㄝˊㄨˊㄍㄠㄉㄧㄈㄣ˙ㄉㄜㄖㄨˊ:「ㄆㄧㄥˊㄊㄢˇ」、「ㄕㄨㄟˇㄆㄧㄥˊ」、「ㄆㄧㄥˊㄏㄨㄚˊ」。
  2. ㄐㄩㄣㄉㄥˇㄖㄨˊ:「ㄆㄧㄥˊㄉㄥˇ」、「ㄍㄨㄥㄆㄧㄥˊ」、「ㄆㄧㄥˊㄏㄥˊ」。
  3. ㄆㄨˇㄊㄨㄥㄒㄩㄣˊㄔㄤˊㄅㄨˊㄊㄜˋㄅㄧㄝˊㄖㄨˊ:「ㄆㄧㄥˊㄈㄢˊ」、「ㄆㄧㄥˊㄔㄤˊ」、「ㄆㄧㄥˊㄉㄢˋㄨˊㄑㄧˊ」。
  4. ㄕㄨㄨˊㄕˋㄖㄨˊ:「ㄆㄧㄥˊ」、「ㄊㄞˋㄆㄧㄥˊ」、「ㄏㄜˊㄆㄧㄥˊ」。
  5. ㄌㄥˇㄐㄧㄥˋㄉㄧㄥˋㄖㄨˊ:「ㄒㄧㄣㄆㄧㄥˊㄑㄧˋㄏㄜˊ」、「ㄆㄧㄥˊㄒㄧㄣㄐㄧㄥˋㄑㄧˋ」。
  6. ㄓˇㄒㄧˊ使ㄕˇㄉㄧㄥˋㄖㄨˊ:「ㄆㄧㄥˊㄒㄧˊ」、「ㄆㄧㄥˊㄌㄨㄢˋ」、「ㄆㄧㄥˊㄉㄧㄥˋ」。
  7. ㄓㄨㄥㄍㄨˇㄕㄥ調ㄉㄧㄠˋㄙˋㄕㄥㄆㄧㄥˊㄕㄤˇㄑㄩˋㄖㄨˋ)ㄧㄡˋㄈㄣㄨㄟˊㄧㄣㄆㄧㄥˊㄧㄤˊㄆㄧㄥˊㄖㄨˊㄉㄨㄥ」、「ㄐㄧㄤ」、「ㄨㄣˊ」、「ㄈㄢˊㄉ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平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íng
解釋:
  1. 沒有凹凸、不傾斜的。
    【例】平坦、平地、平原
  2. 均等的、不分勝負的。
    【例】平均、平等、平手
  3. 安寧的、沒有戰爭的。
    【例】太平、心平氣和、風平浪靜
  4. 尋常的、普通的。
    【例】平日、平常、平淡無奇
  5. 使安定、征服。
    【例】平定、平息、平亂
  6. 壓抑。
    【例】怨氣難平
  7. 輾平、推平。
    【例】把地平一平,以便堆放物品。
  8. 漢語聲調之一。指平聲。
    【例】平上去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íng
解釋:
[形]
1.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維〈觀獵〉詩:「迴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宋.陸游〈初發夷陵〉詩:「山平水遠蒼茫外,地闢天開指顧中。」
2.協調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五聲和,八風平。」
3.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安寧的。如:「心平氣和」、「風平浪靜」。唐.王灣〈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5.沒有戰爭的。如:「和平」、「太平」。唐.韓愈〈爭臣論〉:「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
6.尋常的。如:「平日」、「平時」、「平常」。
7.不分勝負的。如:「平手」。
8.缺少變化的。如:「聲音低平」。
[副]
1.公正的、無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剷」。
[動]
1.使安定、征服。如:「平亂」、「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2.媾和、和好。《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
3.壓抑。如:「怨氣難平」。
4.犁平、輾平、推平。如:「去將地平一平。」
[名]
1.平上去入四聲之一。參見「平聲」條。
2.大陸地區北平市的簡稱。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幹。」
3.姓。如漢代有平當。
注音:
漢語拼音: pián
解釋:
[動]
辨別。參見「平章百姓」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ênn/pî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平坦的。表面無高低、不傾斜。
  2. [[形] ] 等齊的、不分上下。
  3. [[形] ] 形容風浪小或穩定下來。
  4. [[形] ] 平均。
音讀: piâ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漢語聲調之一。
音讀: pî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熟] ] 公平。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ㄆㄧㄥˊ

1.語氣平和舒緩。《說文解字.亏部》:「平,語平舒也。」

2.四聲中之平聲,其聲調無高低變化。今國音分為陰平、陽平二類,即第一聲、第二聲。第二聲注音符號以「ˊ」示之。

3.安舒。如:「平靜」。《說文解字.亏部》「平」字清.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安舒之偁。」《淮南子.俶真》:「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唐.王灣〈次北固山下〉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4.不高不低、不凸出。《字彙.干部》:「平,坦也。」漢.張衡〈思玄賦〉:「天蓋高而為澤兮,誰雲路之不平。」唐.王維〈觀獵〉詩:「迴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

5.公正不偏。《廣韻.平聲.庚韻》:「平,正也。」《淮南子.主術》:「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史記.卷六四.司馬穰苴列傳》:「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項王為天下宰,不平。」

6.均等。如:「平等」。《玉篇.兮部》:「平,均也。」《紅樓夢》第七七回:「雖說佛門輕易難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文明小史》第一八回:「無論他是什麼人,我等皆當平等相看,把他引而進之,豈宜疏而遠之?」

7.協調。《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五聲和,八風平。」

8.無戰事。《廣韻.平聲.庚韻》:「平,和也。」《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史記.卷二.夏本紀》:「天下於是太平治。」唐.韓愈〈爭臣論〉:「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

9.媾和、和好。《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左傳.宣公七年》:「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

10.使安定、征服。如:「平定」。《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唐.李白〈子夜吳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三國演義》第八○回:「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於天下。」

11.尋常。《書經.呂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三國魏.吳質〈答魏太子牋〉:「今質已四十二矣!白髮生鬢,所慮日深,實不復若平日之時也。」

12.乏於變化。清.錢謙益〈讀蘇長公文〉:「吾讀子瞻司馬溫公行狀,富、鄭公神道碑之類,平鋪直序如萬斛水銀隨地湧出,以為古今未有此體。」清.李漁《風箏誤》第六齣:「把巧制新翻,不像那詩書庸腐文章板,平鋪直敘沒波瀾。」

13.不分勝負。如:「平手」。《鏡花緣》第二六回:「那大盜刀法甚精,徐承志只能殺個平手,正想設法取勝,忽見他棄刀跌翻,倒把徐承志喫了一嚇。」

14.壓抑。《平妖傳》第一七回:「眾百姓憤氣不平,登時聚集起三四百人,丟磚頭、擲瓦片,喊聲如雷,要打死他師徒們。」《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宜人請把氣來平一平,告訴這些始末。」

15.犁平、推平、填平。如:「去將地平一平。」《論語.子罕》:「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6.大陸地區北平市之簡稱。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幹。」

17.姓。如漢代有平當。

㈡ㄆㄧㄢˊ

辨別。《書經.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注音: ㈠ㄆㄧㄥˊ ㈡ㄆㄧ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