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藝文志] - 教育百科
[ | |
漢 | |
書 | |
. | |
藝 | |
文 | |
志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楊洲松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漢書.藝文志],班固撰,見於[漢書]卷三十,居十志之末;其體裁一本劉歆之[七略],為中國西漢以前群書目錄之總匯。 班固撰[藝文志]之緣由,於志首總序說:「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因而[春秋]、[詩]、[易]都分為數家之傳,致使戰國以來,對於諸子之說,有真偽之爭,諸子的言論已失去了原來的面貌;到了秦朝,更用焚書坑儒以愚昧百姓,諸子學說再遭浩劫;漢朝興起,雖曾廣徵藏書,大收篇集,但仍是書缺檢脫,禮樂崩壞;直到漢孝武帝,有「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以收諸子傳說,編錄於府」之議;成帝時,就召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與詩賦,輯錄群書。劉向對於所輯之書,每每條其篇目,繓其旨意,錄而奏之。後來,劉向卒,向子歆繼父業,總群書而奏[七略],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班固即以劉歆[七略]為本,刪其要,成[藝文志],而分群書為六類,分別是: [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諸子略]: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詩賦略]:賦、雜賦、詩歌。 [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 [術數略]: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 [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藝文志]中最重要的是論述先秦諸子的部分;班固於諸子略中,除了劉歆[七略]所列之六家外,又加上縱橫、雜、農、小說四家,共成十家,並分別論述其起源與要旨。論儒家,認為「儒家者流,概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也」,儒者「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人易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倚重其言,於道為最高」,但到了後世,「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隨時抑揚,違離本道,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寢衰,此僻儒之患」。論述道家,則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因為他們 「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之本,清虛以自守,崩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術也」,其長處是「易知謙讓,易遷而肆意」,但缺失為「欲絕去禮學,見棄仁義」。陰陽家則是出於羲和之官,長處是「敬順昊天」與「敬受人時」,缺失則為「遷於禁忌,逆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法家一派則是出於理官,長處為「信賞必罰,以輔理智」,但是「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罰」,甚至「殘害至親,傷恩薄厚」。論名家,則說他們出於禮官,長處為要求名正言順,但「及激者為之,則苟鉤鈲析亂而已」。論墨家,則說是出於清廟之守,優點為「貴儉、兼愛、尚賢、右鬼、非命、上同」,缺失則是「見儉之利,因以非禮 ,推兼愛之意 ,而不知別親疏」。論縱橫家,說是出於行人之官,長處為「權事制宜,受命而不辭」,但「及邪人為之,則詐諼而棄其信」。雜家則出於議官,「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是其優點,但「蕩者為之,則慢羨而無所歸心」。農家,是出於農稷之官,其長處為「播百穀,勤農桑,以足衣食」,但「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最後論小說家,說他們「出於裨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班固論諸子,以小說家為小道,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故十家除了小說家,又稱九流。而這十家,都是起因「王道既微,諸侯力征,時君世主好惡殊方」之時,諸子憑其學說欲以取合諸侯;至於九家,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其實都是「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皆為六經的旁支流裔。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漢書.藝文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