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抱朴子內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抱朴子內篇〕為道書。是一部富有道教哲學和科學技術內容的書。二十卷,每卷一篇。葛洪撰。成書於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該書每篇皆以二言為篇名。本書原是單獨成書,不與外篇相併。其〔序〕云:「余所著子書之數,而別為此一部,名曰〔內篇〕,凡二十卷,與〔外篇〕各起次第也。」先撰〔外篇〕,後著〔內篇〕。〔自敘〕稱「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唯〔隋書‧經籍志〕道家類著錄〔內篇〕二十一卷,〔外篇〕三十卷入雜家下注「梁有五十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內篇〕十卷,〔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晉書‧葛洪傳〕稱〔內、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現行本〔內篇〕二十篇、〔外篇〕五十二篇,總計僅有七十二篇,相差四十四篇。嚴可均〔鐵橋漫稿〕之〔代繼蓮龕為抱朴子敘〕稱「今本僅〔內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顯然與原本不符。全書大抵言神仙長生之理,服餌藥物之方,鬼怪變化及禳邪卻禍之事。〔自敘〕稱「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該書首篇以〔暢玄〕名題,闡述玄、道、一的本體觀念,並賦予宗教內容。認為玄是「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而玄、道、一又相貫通,一具體表現為真一,是守之勿失的具體存在,所謂「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之要道也」。視其為道教理論的核心,又是道士修道成仙的重要準則。在〔論仙〕和〔對俗〕等篇中,著重論述了學仙成道之法及種種禁忌。認為學仙方術中,唯內修和外養,才是至要道術,而外養又重於內修。在內修方面,〔對俗〕和〔至理〕等篇中,系統地闡述了吐納、胎息、導引、行氣之要旨,書中並對其他的道術,舉凡養生、醫術、仙藥、辟穀、房中、禁咒、符籙等多述其梗概。在儒道關係問題上,主張道本儒末、道高於儒。強調道者為萬殊之源,儒者為大淳之流。儒道應相互為用,相輔相成。如〔釋滯〕篇提出「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及其「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的內外兩可,儒道雙修的主張。在道教哲學方面,著重闡述了氣生天地萬物、形神關係、物類變化等命題,繼承了傳統的道家思想。
  本書另一重要貢獻是記載了有關科學技術內容的史料,主要見於〔金丹〕、〔仙藥〕和〔黃白〕三篇。其中〔金丹〕篇中,整理了漢魏以來的煉丹著作及小餌丹方三十餘種。通過燒丹煉汞,認識了物質的昇華,還原作用、置換現象,反應的可逆性等,累積了不少古化學知識。〔仙藥〕篇中,主要是闡述植物性藥物五芝(菌類植物)的作用。〔黃白〕篇專述黃金、白銀的各種製作方法,並冶煉各種成分含量不同的銅、鉛、鎳等合金。其餌丹成仙的理論基礎是物活論,認為草木埋之即腐,燒之成灰,服草木藥猶可延年,況「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故竭力主張服食金丹,以求長生成仙。是書對道教史和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此書版本很多,其主要者有:分為二十卷的有明〔正統道藏〕太清部本、〔平津館叢書〕本、〔四部叢刊‧子部〕本、〔道藏舉要〕等五類本、〔諸子集成〕本、〔叢書集成初編、哲學類〕本,〔平津叢書〕光緒本和〔四部備要、子部雜家〕本並附清繼昌等撰〔附篇〕十卷。〔重刊道藏輯要〕虛集收錄,不分卷。分四卷的有〔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子部〕本、〔廣漢魏叢書‧子余〕本、〔子書百家、道家類〕本、〔百子全書、道家類〕本。題名〔葛稚川內篇〕四卷〔外篇〕四卷,收入〔寶顏堂祕笈匯集〕。另外還有明歸有光輯評〔抱朴子〕,收入〔諸子匯函〕,清王仁俊輯〔抱朴子駢言〕一卷,收入〔閏竹居叢書〕等。注本有陶弘景〔抱朴子注〕二十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有〔抱朴子內篇校釋〕行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抱朴子內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