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王通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wáng tō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áng tōng
解釋:
人名。(西元584~618)字仲淹,隋代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西)人。曾西遊長安,奏太平十二策,不為所用,退居河汾教授,受業者眾多,卒後門人諡曰文中子,相傳有《中說》十篇,內容多後學者所偽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王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王通(584~617)字仲淹,號文中子;隋時河東郡龍門人;龍門即今山西省萬榮縣。通為經學家、教育家,父、祖均為有名學者;由於家學淵源,十五歲時已學業有成。二十歲時西往長安,見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文帝雖加稱讚,但不實行。後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不久即棄官還鄉,不願再出仕,一心從事著述和講學。
  王通嘗倣孔子作〔禮論〕二十五篇,〔樂論〕二十篇,〔續書〕一百五十篇,〔詩〕三百六十篇,又倣〔春秋〕作〔元經〕五十篇,〔贊易〕七十篇,此即所謂「王氏六經」,然多散失不傳。著作傳世的僅有〔中說〕十篇,係其弟子倣〔論語〕輯錄。王通上承儒家的傳統,以繼孔子的偉業自任。杜淹〔文中子世家〕謂王通生於開皇四年,卒放大業十三年,弟子受業者蓋千餘人。皮日休〔文中子碑〕亦說:「文中子有弟子薛牧、李靖、魏徵、李勣、杜如晦、房玄齡等人」,其中頗多為唐朝開創基業的功臣。
  王通在〔隋書〕無傳,〔舊唐書〕王質、王績、王勃傳中,〔新唐書〕王績傳中,則均附見王通。王通之弟王績在〔遊北山賦〕中記載,王通在白牛溪仿效孔子著書講學,有「門人弟子相趨成市」、「弟子捧書北面,還堂成列」等語,由此可見其盛況之一斑。
  王通在教育思想上,特重仁義,以為乃教育之根本,因此他說:「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典禮樂也。」他看到當時人心委靡,綱紀蕩然的積弊,所以提出「內正心、外重禮」的主張。他說:「仕人之道,在正其心。,又說:「冠禮廢,天下無成人也;婚禮廢,天下無家道矣;長禮廢,大下遺其親矣;祭禮廢,天下忘其祖矣。」因此力主以「禮」、「德」教人。他又說:「仁生於欲,義生於豐,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在教材方面,他強調〔春秋〕、〔禮〕、〔樂〕、〔詩〕、〔書〕、〔易〕的價值,所以他說:「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又指出:〔書經〕的作用在辨別事理,〔詩經〕的作用在端正品性,〔禮經〕的作用在制約行為,〔樂經〕的作用在諧和道德感情,〔春秋經〕的作用在考察既往的歷史,而〔易經〕的作用在預測未來,先王之道的蘊奧,盡在於此了。另外他力排鬼神迷信之道,重視生產勞動教育,親自下田耕種,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特點。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首先提出「存道心,防人心」、「以性制情」的見解。在教學方法上,他主張深入了解學生性行、才能,積極啟導,因材施教;也主張師生之間要廣問,要討論,教學方法要靈活。
  王通繼承了孔子「當仁不讓於師」的思想,堅持真理,堅信「青出於藍」、「來者勝昔」,以「道」與「德」的標準來衡量教師,否定了漢代以來流行的「守師法」、「師云亦云」、「唯師是從」的傳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王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