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羅洪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自幼端重,十一歲讀古文,慨然慕羅一峰(倫)之為人,乃有志於聖學。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舉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明年告假歸;已丁父艱,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繼丁內艱,居喪復如前。
  嘉靖十八年(1539),召拜左春坊左贊善;踰年至京師,以帝常不御朝,洪先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疏請以來歲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百官朝賀。嘉靖帝見疏怒曰:「朕方疾,遂欲儲貳臨朝,是必君父不能起也。」遂皆罷三人為民。嘉靖三十七年(1558)嚴嵩為相,起用唐順之為兵部主事,次及洪先,則以畢志林壑報之。嘉靖四十三年卒,享年六十一歲。洪先平日安貧樂道,臨終,室內四壁蕭然;隆慶改元,贈光祿少卿,諡文莊,著作有[念庵羅先生集]十三卷。
  洪先年十五,聞陽明於贛州開府講學,心即嚮往;比[傳習錄]出,手抄玩讀,竟至廢寢忘食,欲往受業,父因其年幼阻之乃止。
  年二十五,師事同郡江右王門學者黃宏綱(洛村)、何廷仁(善山),自是日究陽明致良知之旨。嗣後訪晤王畿、王艮等王門學者,因忤旨落職歸里時,日與鄒守益、歐陽德、聶豹等聚會講學。
  洪先為學泛觀博覽,不名一師,在服膺王學之後不株守門戶,亦曾師事同里朱學學者李中。平日發憤讀書,自天文、地志、禮樂、典章、河渠、漕餉、邊防、戰陣攻守,以至陰陽、卜筮、算數等,無不精究。
  洪先生平學術以主靜說、仁體說、異端說為最具特色。其主靜說,第一步自戒慎入手,第二步是收斂枯稿,最後達到「內外皆忘」的境界。他的仁體說,不以天人合一為極至,而從天人合一推衍出仁者必須以天下為己任的結論。他的仁體說與程明道的識仁論不同。明道旨在以人配天,使人回歸自然,而洪先的仁體說則旨在以天弘人,更具有入世、用世的色彩。他的異端說,是指凡與儒家正統思想相對立的學派,均可稱之為異端。他的異端論有上中下三篇;指出歷來都是以棄倫理、遺事物作為指責釋氏是異端的主要論據,他認為這是不夠的,儒、釋之辨主要是在於對生死問題所持的不同態度。他認為儒、釋對生死問題的看法,是儒家不迴避生死,釋氏則妄想超脫生死。
  洪先在昌明王學、發揮師說方面,雖與江右王門其他學者有所不同,但其初衷仍在補王學流傳之偏,救王學流傳之弊。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三]中,鄧定宇曾謂:「陽明必為聖學無疑;及門之士,概多矛盾,其私淑而有得者,莫如念庵(羅洪先)。」黃棃洲亦於[明儒學案]中指出:「鄧定宇(以贊)此說,實為定論。」又說:「天下學者,亦遂因先生之言,而後得陽明之真。」可見在昌明王學方面,洪先實具有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洪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Lo Hung-shian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明朝地圖學家。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西元1504年),卒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西元1564年)。曾舉進士官至翰林院撰修。羅洪先用計裏畫方的繪圖法,結合實地調查所得之資料,歷時十年,將朱思本『輿地圖』分幅轉繪,增廣為數十幅,編繪成『廣輿圖』(兩卷);圖後附有沿革隸屬之說明,係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且內容較為完整之全國性綜合地圖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羅洪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