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聶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聶豹(1487~1563)字文蔚,江西永豐人;因徙家雙溪(今浙江餘杭縣境內),故自號雙江。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進士,任華亭縣知縣。嘉靖四年(1525)召入為御史,劾奏大奄及柄臣,有能諫名。越二年,巡按福建,出為蘇州知府,丁內外艱,家居十年,以薦起知平陽府,修關練卒,先事以待,寇至不敢入,因功擢陝西按察使副使,備兵潼關。以遭權臣夏貴溪惡言,落職歸,尋復逮之,雙江方與學人講〔中庸〕,校突至,械繫之,繫畢,復與學人終前說而去。既入詔獄,而貴溪亦至,雙江無怨色,貴溪大慚,喻年得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都城被寇,禮部尚書徐階為雙江訟冤,言其才可大用,遂立召拜右僉都御史,巡撫薊州;未赴,轉任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尋升兵部尚書,累以邊功加至太子少傅。後因得罪輔臣嚴嵩,罷歸。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卒,享年七十七歲;隆慶二年(1568)贈太子少保,說貞襄。其著作有〔雙江聶先生文集〕十四卷,和〔困辨錄〕等書。
  雙江為官廉正,注重為民興利除弊,尤特別注重興學,如巡按福建時,建善正書院,集諸生教之,又刻〔大學古本〕、〔傳習錄〕,以明正學。
  陽明在越,雙江以御史按閩,過武林,欲渡江見之,有人加以勸阻,雙江不聽,及見而大悅曰:「君子所為,眾人固不識也。」猶疑陽明接人太濫,上書言之,陽明答曰:「吾之講學,非以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心耳,若畏人之不信,必擇人而與之,是自喪其心也。」雙江為之惕然。陽明征思田,雙江問勿忘勿助之功,陽明答書:「此問只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陽明既沒,雙江時官蘇州,曰昔之未稱門生者,冀能再見,今不可得矣。於是設位,北面再拜,始稱門生,以錢緒山為證,刻兩書於石以識之。
  黃棃洲於〔明儒學案〕中記載雙江之學甚詳,其言曰:「先生之學,獄中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澈,萬物皆備。乃喜曰:『此未發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乃出,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是時同門為良知之學者,以為未發即在已發之中。蓋發而未嘗發,故未發之功,卻在發上用,先天之功,卻在後天上用。其疑先生之說者有三:其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今日動處無功,是離之也;其一謂道無分於動靜也,今日工夫,只是主靜,是二之也;其一謂心事合一,心體事而無不在,今日感應流行,著不得力,是脫略事為,類於禪悟也。王龍谿(畿)、黃洛村(宏綱)、陳明水(九川)、鄒東廓(守益)、劉兩峰(文敏),各致難端,先生一一申之,唯羅念庵(洪先)深相契合,謂雙江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著,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兩峰晚乃信之,曰:『雙江之言是也。』
  雙江所謂「歸寂」,就是認為良知本寂,求寂於心,把歸寂看作是致良知的不二法門。陽明則謂體用原於一心,動靜不可分離。因此王門學者認為舍動求靜,就是廢其用而撓其體,被目為禪悟,乃與雙江進行辯難。
  雙江則指出他提倡「歸寂」,是旨在通感、應事、為入世,與釋氏旨在出世、超世脫俗不同。同時也指出他雖主張於未發中體認良知,視「歸寂」為致良知的不二法門,並非適用於一切人,學者廳顧其天資力量而慎擇所由。
  雙江有見於王門中學者有傾向於「道問學」的思想,擔心他們均以知之發用為良知,落支節而遺本原,故特揭「未發之中」、「良知本寂」以糾正之;指出「良知」與「知」有別,更不可以「知」為體,不可以知之發用為「良知」。由此可知,雙江與師說雖有不同之處,但並非根本對立,從終極目標來看,仍是相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聶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