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子論諸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對戰國時代影響一時的諸子,包括它囂、魏年(道家)、惠施、鄧析(名家)、陳仲、史鰌(農家)、墨翟、宋鈃(墨家)、慎到、田駢(法家)、子思、孟軻(儒家)在內的各家,一一提出非難批評。在〔天論〕、〔解蔽〕、〔正名〕、〔正論〕、〔性惡〕、〔禮論〕、〔儒效〕等篇也對諸子多所譏評,總其所說如下:(1)批評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有見於齊、無見於畸」、「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以墨子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兼愛,有反文明禮樂、無親疏遠近之別等缺失。(2)批評宋鈃:「蔽於欲而不知得」、「有見於少、無見於多」;以宋鈃主張「情欲寡」,「見侮不辱」,是以言辭惑亂人性實情。人情本欲多,見侮必覺受辱,宋鈃故意以語言淆惑真實情況。(3)批評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有見於後、無見於先」,「尚法而無法、下脩而好作」;批評申子:「蔽於勢而不知智」。以慎到兼採道法兩家之說,不尚賢使能,主張居上位者無為而治,任在下位者制作好為,而申不害只知地位權勢之重要,不知智慧實治國之本。(4)批評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惠子與鄧析「好治怪說、玩琦辭,其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以名家者流,好玩弄文字遊戲,析剖名言概念,徒逞口舌之能,前於事實真相的了解,毫不注意。(5)批評老莊:「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老子有見於屈 ,無見於伸」;以老莊崇法自然,貶抑人智,老子尤其提倡守柔處下,不為天下先的處世態度,是不知人定勝天、積極進取的道理。(6)批評諸儒:子思、孟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即仁義禮智信),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以子思、孟子推崇堯舜先王而無可徵的信史,其說難以置信。而孟子道人之性善,更無辨合符驗,無益於禮義之化、師法之教。至於子張氏之儒,「弟佗其冠、衶 其辭、禹行而舜趨」(頭飾高冠、言辭沖澹、裝模作樣)、子夏氏之儒「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整飭衣冠、拑口不言)、子游氏之儒「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儒弱怕事、尸位素餐),只知奉其師名而無其師行誼德性,均為荀子斥為賤儒。對於仿儒者形貌,而無儒者志節精神者,荀子均不假辭色予以貶斥。「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者不免為「陋儒」、「散儒」(〔勸學〕);「好其實不恤其文,終身不免埤汙傭俗」(只顧現實不重文化)則是「腐儒」;「逢衣淺帶、解果其冠(四面低中間高之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衣冠行已同於世俗」者,則是「俗儒」;「志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情性然後能脩,如而好問然後能才」,努力矯正自身情性,「公脩而才」者可謂「少儒」。荀子所讚美的唯有「雅儒」、「大儒」(參見「大儒之效」):「法後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者,唯仲尼子弓能當之,是諸子之中唯一能以聖王之制「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的偉大儒者。
  總結以上所說,荀子學說在人道思想上富理想主義色彩,天道思想則近乎自然主義,人性論與知識論均以經驗主義為基礎,以價值理性為指導原理,對諸子譏評也皆站在「隆禮義、壹統類」的立場而發。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子論諸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