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鉤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ㄥˊㄓㄨㄤˋㄨㄢㄑㄩㄇㄛˋㄉㄨㄢㄐㄧㄢㄐㄧㄢ˙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ㄍㄡㄓㄣ」、「ㄩˊㄍㄡ」、「ㄍㄡ」、「ㄍㄨㄚˋㄍㄡ」、「ㄧㄥㄍㄡㄅㄧˊ」、「ㄩㄝˋㄖㄨˊㄍㄡ」。
  2. ㄧˋㄓㄨㄥˇㄇㄛˋㄉㄨㄢㄨㄢㄑㄩㄉㄧˋㄕㄨㄒㄧㄝˇㄅㄧˇㄈㄚˇㄖㄨˊ:「ㄕㄨˋㄍㄡ」、「ㄏㄥˊㄓㄜˊㄍㄡ」。
  3. ㄅㄧㄢㄖㄨˊ:「ㄍㄡㄇㄠ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鉤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u
解釋:
  1. 形狀彎曲,具有探取、懸掛、連接等功能的器具。
    【例】釣鉤、掛鉤、鉤爪
  2. 被形狀彎曲或尖銳的東西所繫絆。
    【例】她的絲襪不小心被傘給鉤破了。
  3. 彎曲的。
    【例】鉤月、鷹鉤鼻
  4. 描繪。
    【例】鉤勒
  5. 編織、縫紉。
    【例】鉤圍巾
  6. 國字筆畫的名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ōu
解釋:
[名]
1.形狀彎曲,具有探取、懸掛、連接等功能的器具。如:「釣鉤」、「掛鉤」。漢.劉向《新序.卷五.雜事》:「管仲射小白,中其帶鉤。」《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桑》:「青絲為籠係,桂枝為籠鉤。」
2.武器名。古代一種似劍而彎曲的兵器。《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延壽又取官銅物,侯月蝕鑄作刀劍鉤鐔。」
3.一種末端彎曲的書寫筆法。
4.姓。如宋代有鉤光祖。
[動]
1.用鉤子掛住拉起。如:「衣服不小心被鉤住了。」
2.更改、變動。《後漢書.卷四六.郭陳列傳.陳寵》:「寵又鉤校律令條法,溢於甫刑者除之。」
3.扣留。《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吳良》:「車府令徐匡鉤就車,收御者送獄。」
4.研究探求。《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5.描繪。同「勾」。如:「鉤出輪廓來。」
6.編織、縫紉。如:「鉤圍巾」、「鉤邊」。
[形]
彎曲的。如:「鉤爪」。《戰國策.西周策》:「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
[副]
停滯、逗留。如:「鉤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ok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能夠簡化用戶日後需做的改變或添加動作的一種軟、硬體特徵。如以變數來代表數字系統的基數,則用戶就可以藉著改變該變數來用不同的數字系統表示一個數。這樣的變數就稱為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a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鉤取。用鉤子掛住拉起來。
  2. [[名] ] 形狀彎曲可掛取或抓取物品的器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鉤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形狀彎曲,具有探取、懸掛、連接等功能之器具。如:「釣鉤」、「掛鉤」。段注本《說文解字.句部》:「鉤,曲鉤也。」《玉篇.句部》:「鉤,所以鉤懸物也。」《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唐.權德輿〈渭水〉詩:「呂叟年八十,皤然持釣鉤。」

2. 武器名。古代一種似劍而彎曲之兵器。《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韓延壽》:「延壽又取官銅物,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南朝宋.鮑照〈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宋.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詞:「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3. 鐮刀。漢.揚雄《方言》卷五:「刈鉤,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或謂之鉤,或謂之鐮,或謂之鍥。」《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諸持鉏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唐.顏師古.注:「鉤,鐮也。」

4. 彎曲的。如:「鉤曲」。《戰國策.西周策》:「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唐.李頎〈聖善閣送裴迪入京〉詩:「雲華滿高閣,苔色上鉤欄。」

5. 探求。《晉書.卷五五.列傳.夏侯湛》:「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圖緯六藝,及百家眾流,罔不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唐.韓愈〈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得務多,細大不損。」

6. 用鉤子掛住拉起。如:「衣服不小心被鉤住了。」《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只見塑的那泥像,一個女人綁在一根樁上,一個使一把鐵鉤,把鬼婦人的舌頭鉤將出來,使刀就割。」《紅樓夢》第八一回:「李紋把那鉤子拿上來一瞧,原來往裡鉤了。」

7. 扣留。《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鮑宣》:「宣出逢之,使吏鉤止丞相掾史。」唐.顏師古.注:「鉤,留也。」《後漢書.卷二七.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吳良》:「車府令徐匡鉤就車,收御者送獄。」

8. 一種末端彎曲之書寫筆法。

9. 描繪。同「勾」。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灤陽消夏錄四》:「嘗畫一仕女圖,方鉤出輪郭,以他事未竟,鎖置書室中。越二日,欲補成之,則几上設色小牒,縱橫狼藉,畫筆亦濡染幾遍,圖已成矣。」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九.灤陽續錄一》:「余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

10. 編織、縫紉。如:「鉤圍巾」、「鉤邊」。

11. 停滯、逗留。如:「鉤留」。

12. 姓。如宋代有鉤光祖。

注音: ㄍㄡ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鉤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