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理論 - 教育百科
Y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heory Y |
作者: | 黃昆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Y理論」認為人性為正面的假設,亦即認為員工熱愛工作、富創造力、能主動要求承擔職責並自我監督的一種管理哲學。 麥格雷哥(Douglas McGregor)在說明X理論的要旨之後,認為X理論難以在管理上收效,因為:(1)懲罰使員工感到沮喪悲觀,降低工作士氣;(2)懲罰僅能維持最低的工作標準;(3)懲罰並不能解除其所以導致懲罰的原因與問題;(4)懲罰產生怨憤與惡感,影響合作與團結;(5)員工的需要除了生活安定與安全及金錢與物質外,尚有更高級的需要如成就感、參與感都被忽視。有鑑於此,麥格雷哥主張在管理上應採用Y理論,即所謂人性本善的理論。 在Y理論之下,管理者持有的假設有四項:(1)員工視工作如同休息或娛樂一般自然;(2)員工如能認同工作目標時,即能做到自我監督及自我控制;(3)一般的員工會學習如何承擔職責,甚至主動擔負起職責;(4)每個員工均能提出創新的見解,這種能力並不只限於管理階層。 如果我們認同麥格雷哥的理論分析,這對於激勵作用又代表何種意涵呢?以馬士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need hierarchy theory)來作為解釋架構,吾人可以發現Y理論認為高層次的需要,如尊榮感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是員工訴求的重心所在。因此,管理者應讓員工參與決策,工作內容要具有挑戰性,釋放職責給員工承擔,並維持良好團體關係,如是必能激勵員工的工作意願達到最高點。 至於Y理論管理者所採取的領導方式,亦可以布萊克(Robert R. Blake)和毛頓(Jane S. Mouton)所發展的「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來加以解釋。由於管理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較可能採取「9‧9型」領導,亦即「團隊精神型」領導。在此種領導風格下,管理者對於生產和人員都非常關心,並且希望藉由溝通和團隊合作以達成組織的目標和任務。 此外,阿幾里斯(Chris Argyris)在解釋Y理論時,關於人的假設引出了「行為模式B」(behavior pattern B)。這種行為模式的特徵,在於對互相分享的目標共同承擔義務,從工作中得到高度信任、尊重和滿足,以及可靠而公開的關係。模式B的領導很可能是提出要求的、明確的、完全務實主義的,但是它本質上是合作的。領導行為模式B,往往比模式A更有效、更有建設性,因為它被認為是反映了一種對工作中人們「真正」模樣所作的比較精確的理解。 雖然阿幾里斯對於Y理論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但是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指出,並無足夠證據能夠證實X理論或Y理論的假定何者有效;也不認為採行Y理論假定後市改變的管理行為,真的更具激勵員工的效果。國內學者張金鑑亦認為對Y理論,應有下列三點再認識:(1)Y理論不免失之理想化,假定太高了;(2)除了在工作上及報償上滿足員工的需要之外,亦可用縮短工作壓力、增加休閒與享受等方式,以滿足員工需要;(3)Y理論認為科學管理所倡行的工作簡化、標準化足以壓制個人才能的發揮,扼殺了創造與發明的活力。殊不知這些措施對增加生產,提高效率,亦確有重要貢獻。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Y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Theory Y |
作者: | 俞依秀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Y理論是馬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於1950年代提出X理論之後,對當時的民主社會,人們生活水準提高,教育層次提升,是否仍適用X理論產生質疑,因而進一步研究人性行為,終於為另一套管理的新理論確立了基礎,馬格里格將其稱之為Y理論。 Y理論的基本假設如下: (一)工作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只要情況適當,人不但樂於承擔責任,而且還會追求責任。 (二)額外的控制和處罰的威脅並非是驅使員工努力達成組織目標的唯一方法。當人們被委派某項責任時,他們會學習如何自我指導及自我控制。 (三)委任某人某項目標,可以說是一種正面的獎勵,因其所產生的成就感可以鼓勵人們朝向組織目標努力。 (四)一般人在情況許可時,不僅懂得要去接受職責,而且還會設法去尋求。逃避責任、缺乏野心和重視安全只是一般經驗的結論,並非一般人內心的特色。 (五)運用豐富的想像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以解決組織內問題的能力,是廣泛的全體大眾所具有的,而非只是少數人。 (六)在現代工業生活的環境裡,一般人所具有的智慧和潛能,並未被充分的運用。人性本善的Y理論與人性本惡的X理論恰成一對比。Y理論對人性做了一個較樂觀的解釋,依據Y理論,人皆有成長和發展的潛力,因此管理階層有責任去創造一個適於員工發展的環境。若管理者接受了Y理論,則不應對員工施予額外的控制和壓力,而應讓其有更多機會學習自制和自律,並注意員工更高層次的需要和滿足。 馬格里格的Y理論對傳統的管理觀念產生重大的衝擊,雖然有許多人認為X理論已經過時,但亦有許多管理者對Y理論提出批評: (一)有人指出Y理論過於理想化,所謂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並非人人皆能;許多人似乎仍然偏愛保障,規避責任。 (二)主張Y理論的人士常認為只有工作才是需要滿足的最主要所在。但事實上,許多人可以從工作以外滿足其需要。 究竟X理論和Y理論何者為是呢?事實上,此二種理論都只是基於研究而做的假設,並沒有經過證實。馬格里格也不認為X理論永遠是壞的,或是Y理論永遠是好的,而認為,大部分的人們都具有自我激勵和成熟的潛力,但或許有些人沒有,因此管理者就必須對這些人創造一個較具結構化和控制的環境。總而言之,將X理論與Y理論做適當的組合及彈性運用,才能真正達到組織目標。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Y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