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鼎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ㄞˋㄩㄥˋㄌㄞˊㄆㄥㄓㄨˇㄕˊㄨˋ˙ㄉㄜㄐㄧㄣㄕㄨˇㄑㄧˋㄐㄩˋㄩㄢˊㄈㄨˋㄙㄢㄗㄨˊㄌㄧㄤˇㄦˇㄧˋㄧㄡˇㄙˋㄗㄨˊ˙ㄉㄜㄈㄤㄉㄧㄥˇㄕㄥˋㄒㄧㄥˊㄩˊㄕㄤㄓㄡㄕˊㄉㄞˋㄖㄨˊ:「ㄉㄧㄥˇㄋㄞˋ」、「ㄉㄧㄥˇㄏㄨㄛˋ」、「ㄌㄧㄝˋㄉㄧㄥˇㄦˊㄕˊ」。
  2. ㄍㄨˇㄉㄞˋㄔㄨㄢˊㄍㄨㄛˊ˙ㄉㄜㄅㄠˇㄑㄧˋㄗㄨㄛˋㄨㄟˊㄨㄤˊㄨㄟˋㄉㄧˋㄧㄝˋ˙ㄉㄜㄒㄧㄤˋㄓㄥㄖㄨˊ:「ㄨㄣˋㄉㄧㄥˇㄓㄨㄥㄩㄢˊ」。
  3. ㄕㄥˋㄉㄚˋㄖㄨˊ:「ㄉㄧㄥˇㄌㄧˋㄒㄧㄤㄓㄨˋ」、「ㄉㄧㄥˇㄉㄧㄥˇㄉㄚˋㄇㄧㄥˊ」。
  4. ㄈㄤㄉㄤㄓㄥˋㄉㄤㄖㄨˊ:「ㄉㄧㄥˇㄕㄥˋ」。
  5. ㄐㄧㄝˋㄓˇㄙㄢㄍㄨㄥㄗㄞˇㄒㄧㄤˋㄓㄨㄥˋㄔㄣˊㄉㄥˇㄍㄠㄨㄟˋㄖㄨˊ:「ㄊㄞˊㄉㄧㄥˇ」、「ㄉㄧㄥˇㄈㄨˇ」。
  6. ㄍㄨˇㄉㄞˋㄆㄥㄕㄚㄗㄨㄟˋㄖㄣˊ˙ㄉㄜㄒㄧㄥˊㄐㄩˋ
  7. ㄅㄧˇㄩˋㄙㄢㄈㄤㄉㄨㄟˋㄓˋㄖㄨˊ:「ㄙㄢㄍㄨㄛˊㄉㄧㄥˇㄌㄧˋ」、「ㄉㄧㄥˇㄗㄨˊㄦˊㄐㄩ」、「ㄕˋㄔㄥˊㄉㄧㄥˇㄗ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ǐng
解釋:
  1. 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
    【例】毛公鼎 ◎
  2. 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
  3. 大。
    【例】鼎力相助
  4. 方、正。
    【例】鼎盛
  5. 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
    【例】臺鼎、鼎輔
  6.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
    【例】鼎鑊
  7. 《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離(☲)上,表示革除故舊,建立新制的意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ǐng
解釋:
[名]
1.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漢.王充《論衡.譴告》:「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
2.祭祀的禮器。《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鼎宜視宗禰,臧於帝庭,以合明應。」
3.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4.比喻國家政權或帝位。《左傳.宣公三年》:「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五代史平話.漢史.卷上》:「惜乎天道好還,得國之後,坐席未溫,而郭威睥睨其間,已挈漢鼎而為周矣。」《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數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天下一統,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5.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後漢書.卷三三.朱馮虞鄭周列傳.朱浮》:「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刺舉之官,黜鼎輔之任。」《北史.卷九二.恩幸列傳.序》:「若乃心利錐刀,居臺鼎之任;智昏菽麥,當機衡之重。」
6.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東周戰國.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7.煉丹煮藥的器具。《西遊記》第一七回:「講的是立鼎安爐,摶砂煉汞;白雪黃芽,傍門外道。」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三齣:「早除卻花魔酒病,慣聞他鶴唳猿聲,守清夜藥罏丹鼎。」
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離(☲)上。去故取新之象。
9.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10.量詞。《管子.輕重乙》:「其有親戚者,必遺之酒四石,肉四鼎;其無親戚者,必遺其妻子酒三石,肉三鼎。」《金史.卷三○.禮志三》:「每室羊豕各一鼎,皆設扃幂。」
11.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大。如:「鼎言」、「鼎臣」。《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老殘遊記》第一七回:「弟擬拔出風塵,納為簉室,請兄鼎力維持,身價若干,如數照繳云云。」
[動]
更改、更新。《易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漢.魏伯陽《參同契.君臣御政》:「御政之首,鼎新革故。」《隋書.卷五八.列傳.許善心》引隋.許善心〈神雀頌〉:「質文鼎革,沿習因成。祥圖瑞史,赫赫明明。」
[副]
1.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潘濬陸凱傳.陸凱》:「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宋.黃庭堅〈次韻子瞻武昌西山〉:「山川悠遠莫浪許,富貴崢嶸今鼎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á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烹飪的大鍋。
  2. [[名] ] 指烹飪時的火候。
  3. [[名] ] 專門用來燒紙錢的器具。
音讀: tí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