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
|
- 部首 方
- 部首外筆畫 4畫
- 總筆畫 8畫
- 漢語拼音 [一]wū[二]yú
注音: | |
解釋:
介詞: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G>向。如:「求助於人」、「問道於盲」。H>到、至。如:「聲聞於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ú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ú |
解釋:
[介] 1.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2.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4.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6.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7.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8.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9.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0.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連]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動]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助]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名]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wū |
解釋:
[名] 「烏」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晉.郭璞.注:「於,讀曰烏。」 [歎] 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ㄨ 1. 「烏」之古文。《說文解字.烏部》:「烏,孝鳥也。…於,象古文烏省。」《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 2. 表示感嘆、讚美之語氣。《說文解字.烏部》:「烏,……孔子曰:『烏,盱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3. 「於菟」:春秋時楚人稱虎為「於菟」。《左傳.宣公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㈡ㄩˊ 1.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2. 句首語氣助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3. 當介詞: ⑴ 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莊子.天運》:「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儒外林史》第四一回:「那鼓鈸梵唄之聲,不絕於耳。」 ⑵ 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⑶ 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⑷ 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⑸ 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⑹ 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南史.卷七六.隱逸列傳下.阮孝緒》:「己所不欲,豈可嫁禍於人?」 ⑺ 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宋.蘇舜欽〈答杜公書〉:「處雖為難,退亦未易。今雖能倖然引去,無補於時,亦安足以為嘉事。」 (8) 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內中只有安公子,此時不但自知旗人格於成例,向來沒個點鼎甲的。」 (9) 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0)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4. 連詞,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5.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
|
注音: | ㈠ㄨ ㈡ㄩ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於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