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揚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ㄠㄓㄤㄊㄞˊㄍㄠㄖㄨˊ:「ㄧㄤˊㄈㄢˊ」、「ㄧㄤˊㄕㄡˇ」、「ㄧㄤˊㄇㄟˊㄊㄨˇㄑㄧˋ」。
  2. ㄒㄧㄢˇㄌㄨˋㄖㄨˊ:「ㄈㄚㄧㄤˊ」、「ㄒㄩㄢㄧㄤˊ」、「ㄓㄤㄧㄤˊ」、「ㄧㄣˇㄜˋㄧㄤˊㄕㄢˋ」、「ㄧㄤˊㄇㄧㄥˊㄍㄨㄛˊㄐㄧˋ」。
  3. ㄔㄥㄗㄢˋㄖㄨˊ:「ㄗㄢˋㄧㄤˊ」、「ㄅㄧㄠˇㄧㄤˊ」。
  4. ㄆㄧㄠㄉㄨㄥˋㄖㄨˊ:「ㄈㄟㄧㄤˊ」、「ㄆㄧㄠㄧ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揚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g
解釋:
  1. 舉起、升高。
    【例】揚手、揚鞭、揚帆
  2. 飄動。
    【例】飛揚、飄揚
  3. 往上撒,以去除穀物的外皮。
    【例】簸揚、揚場、揚棄
  4. 顯露、彰明。
    【例】隱惡揚善
  5. 稱頌、傳布。
    【例】表揚、讚揚、揚名國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g
解釋:
[動]
1.舉起、抬高。如:「揚手」。唐.李白〈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詩:「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
2.飄動。如:「飛揚」、「飄揚」。《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
3.彰顯。《禮記.中庸》:「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沉江。」
4.稱頌、傳播。如:「表揚」、「讚揚」、「宣揚」、「揚名國際」。
5.掀起。《楚辭.屈原.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文選.班固.西都賦》:「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岳之嶈嶈。」
6.往上撒,以去除穀物的外皮。如:「揚場」、「簸揚」。
7.推薦。《書經.堯典》:「明明揚側陋。」漢.孔安國.傳:「明舉明人在側陋者,廣求賢也。」《北史.卷六七.王士良傳》:「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
[形]
得意的樣子。如:「趾高氣揚」、「志高而揚」。
[名]
姓。如漢代有揚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ô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舉起、高舉。《說文解字.手部》:「揚,飛舉也。」《廣韻.平聲.陽韻》:「揚,舉也。」《儀禮.鄉射禮》:「右執簫,南揚弓,命去侯。」《晉書.卷九八.列傳.王敦》:「自言知擊鼓,因振袖揚枹,音節諧韵,神氣自得,傍若無人,舉坐歎其雄爽。」唐.李白〈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詩:「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
2. 飛升、飄起。《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漢.曹操〈卻東西門行〉:「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晉.孫綽〈遊天台山賦〉:「法鼓琅以振響,眾香馥以揚煙。」
3. 掀起、翻動。《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東周戰國.屈原〈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劉廙》:「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遭乾坤之靈,值時來之運,揚湯止沸使不燋爛。」
4. 推薦、舉薦。《書經.堯典》:「明明揚側陋。」漢.孔安國.傳:「明舉明人在側陋者,廣求賢也。」《後漢書.卷三二.樊宏陰識列傳.樊宏》:「發揚巖穴,寵進儒雅。」《北史.卷六七.列傳.王士良》:「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
5. 顯露、彰顯。《字彙.手部》:「揚,顯也。」《禮記.中庸》:「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沉江。」明.賈仲名《蕭淑蘭》第四折:「你既主張了罷,也免的出醜揚疾,也見我祖宗家門清潔。」
6. 稱說、傳播。」《穀梁傳.僖公元年》:「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不言齊侯也。」晉.范寧.注:「救不及事不足稱揚。」《漢書.卷八一.匡張孔馬傳.匡衡》:「臣衡材駑,無以輔相善義,宣揚德音。」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二.俠女》:「亦煩寄告:假惺惺勿作態;不然我將遍播揚。」
7. 提高音量。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二.齊桓衛姬》:「今妾望君舉趾高,色厲音揚,意在衛也,是以請也。」三國魏.華歆〈請受禪上言〉:「兆民懷欣戴而歸之,率士揚歌謠而詠之。」唐.劉禹錫〈許州文宣王新廟碑〉:「入於門牆,如造闕里。春誦夏絃,載揚淑聲。」
8. 火光熾盛。《詩經.小雅.節南山》:「燎之方揚,寧或滅之。」唐.崔湜〈野燎賦〉:「其始也,杳然若六氣含象開混元。其少進也,赫焉若十日揚光登天門。」
9. 提振、高漲。《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上》:「又多兄弟親戚骨肉之連,驕揚奢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正說話時,便來了兩個人,都是趾高氣揚的。」
10. 仰舉。《禮記.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漢.鄭玄.注:「揚之謂小仰見於後也。」宋.蘇舜欽〈金山寺〉詩:「叩闌見黿鼉,揚首意自得。」《紅樓夢》第八四回:「第三藝是《則歸墨》,賈政看了題目,自己揚著頭想了一想。」

11.姓。如漢代有揚雄。

注音: ㄧㄤ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揚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