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上海南洋公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海南洋公學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任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懷所籌設。盛氏認為同文館等前此所育人才,因孔孟義理之學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學未通其大,只嫻熟語言文字,故只觀小道,未足以致遠。因此乃仿天津中西學堂之例,於上海籌設新式學堂,目的在培養專學政治家之聲、中西兼備而明體達用之士。因學堂常費皆招商、電報兩局眾商所捐,故名之為「公學」,所招學生不分籍貫地區,率經甄試選錄。
  南洋公學的體制較中西學堂更複雜。光緒二十三年先設師範院,考取學生四十名,多為舉貢生監出身。同年又仿日本師範附屬小學之法,設外院,考取年在十至十七、八歲的學生一百二十名,分成四班,由師範生教之(光緒二十五年外院生悉數遞升中院,外院即取消)。光緒二十四年設中院(相當於中西學堂之二等學堂),名額為四班一百二十名,但初只由外院高級生中錄取二十名肄業。另又擬設上院(相當於頭等學堂),亦為四班一百二十名。次年再設譯書院,選譯東西洋政治、經濟、社會、科學、軍事、教育、商業、史地等書;嚴復譯〔原富〕一書即由其出版。光緒二十六年,上院校舍落成時,是先由師範生遷入使用;此時北京適逢拳亂,天津中西學堂學生南來借讀,亦添設班級收容之。
  光緒二十七年設特班,以為應考「經濟特科」之預備,課程包括課藝、英文、數學、格致、史地、名學、政治學、經濟學、外交史等。同年又設政治班,由師範生及中院高級生選入,課程包括憲法、國際公法、行政綱要、政治學、經濟學等。此外,因外院取消後,中院生之招生漸感不易,故光緒二十七年又再設附屬小學,分預備、高等二級。
  南洋公學的創辦,尚在學部及學制產生之前,故其章程全無依據,多所參酌,又為求因應時局,造成體制上的龐雜。但觀其發展,乃以師範院及中院為主體,而尤以中院成立後,始有較明確的學程基礎。首設師範院,乃基於「師道立則善人多」的體認,以作為推廣新教育的樞紐,課程主要有外文(英、法、日文)、格致、數學等,另國學自習。由於肄業年限不定,學生遂有中途輟學就事、出洋留學及選充中院等教習者,中間又曾續招插班生三次,至光緒二十九年春開學時無人到校,隨即裁撤。總計六年內有七十二人肄業,但未曾舉行過畢業典禮。
  中院是由外院高級生選撥成班,後則由附屬小學遞升,但另亦有向外考取及中途插班者。課程有國學、史地、英文、法文、數學等;以後隨級遞增,又添設世界史地、博物、理化、法制、經濟等課,除博物有中、英文本外,餘慨用英文本。光緒二十七年第一屆學生六人畢業,其中有曾宗鑒等四人赴英留學;次年第二屆學生畢業,包光鏞等十人升入政治班深造,後多數亦出洋留學。
  南洋公學另尚有兩件可資注意之事:(1)特班,一方面它的成立在應「經濟特科」之預備;乙方面總教習蔡元培非常注重個別指導及發展個性,既寓愛國精神於教育之中,又以求世界知識學問為目的,對於南洋公學教學影響頗大。(2)自編蒙學教科書,體裁略仿外國課本,內容則專取習見習聞之事物,演以通俗文字,初編於光緒二十三年刊出,由師範生陳懋治等人編纂,此為中國自編中小學教科書之始;在二編編輯大意中更且明定故事六十課,以德育、智育、體育為三大綱,餘又包括物名實字三十課,淺說瑣記三十課,通用便函十課,共計一百三十課,內容均為一般人民當知之事。
  南洋公學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許多創舉,除首編教科書外,其師範院亦是師範教育的開端,而制度的規畫也其三級學制的雛型。不過由於過度遷就政局發展,辦學目標、管理態度及設科也隨之時常變易,甚至校名亦更改多次。光緒二十九年秋改為上海商務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又改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民國元年(1912)則改名南洋大學堂,旋即改稱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十年夏與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交通傳習所等校合併為交通大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海南洋公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