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印刷術 - 教育百科
活 | |
字 | |
印 | |
刷 | |
術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ovable-type printing |
作者: | 鄭惠珍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雕版印刷術到了宋代,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官私書坊刻書極盛,但仍有其缺點,例如每個版面內容固定,印刷之後,無法移作其他印版,亦即,每印一書都必須重新刻版,費工費時稽延時效,對於出版書籍造成阻礙。所以,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所謂活字印刷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將文字預先製成一個個的單字,印刷時將稿件所需的文字排拼成一塊版,然後在板上施墨刷印,印畢可將版面上的單字拆散按序存放,以供下次印書排版時使用。由於製作單字的材料可以是黏土、木頭或金屬,故活字印刷術又可分成泥活字、木活字、及金屬活字等三種印刷術。(一)泥活字印刷術 膠泥活字印刷術是畢昇於北宋仁宗慶曆年間(西元1041-1048年)發明的。製作方法是用膠泥雕刻常用的單字,再用火燒,使其堅固,活字按韻排列存放;印刷時,將活字排放在敷有松脂、蠟和紙灰的鐵板上,排好一版活字後,將鐵板加熱,再用一平板壓字面,以便將全部活字粘於鐵板上,並保證字面平整,以利印刷。印完後,再將活字退放原處,以便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可用兩塊鐵板,交替使用。每一字皆刻有數個,譬如「之」、「也」等字,有二十餘個,以備一板內重複使用。如所需的單字沒有預先備好,則臨時刻印製作。上述製作方式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可惜泥活字印刷術未受到推廣與重視,印行的書籍亦無流傳下來。不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書比雕版印書更為便捷,效率更高,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元代楊古的《近思錄》、《東萊經》、《史說》以及清代翟金生的《泥版試印初編》、《翟氏宗譜》即應用這種印刷術印行的。(二)木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印刷術為農學家王禎於元成帝元貞元年(西元1295年)所發明。王禎在其所撰的《農書》卷二十二後面附有《造活字印書法》,詳細地記載印刷的方式。「轉輪排字架」是此種印刷技術的特色。王禎以木頭設計兩個直徑約七尺的大輪盤,一個為韻輪(即依韻排列活字),另一個是雜字輪。輪盤用圓竹間隔成若干小格,中間輪軸高三尺,輪盤可左右旋轉。排版時一人讀稿,另一人坐在轉盤中央,依讀稿者所唸而取字。如遇到未事先刻好的單字,則隨時令刻工添補,印畢撤版。在此之前的活字印書,皆是將單字依韻分貯於木格中,由排版的人按韻去覓字。韻母既多,排貯的面積較廣,排版的人須來回奔走以檢字。由於輪盤轉動方便排字,「以字就人,而非以人尋字」成為木活字排版的優點,無論是技術或效率都比雕版印刷術進步。 元大德二年(西元1298年)王禎成功地運用木活字印刷其所編纂的《大德旌德縣誌》,未及一月即可複製百部。明清兩朝亦有不少應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較著名的如清《英武殿聚珍版叢書》及《續資治通鑑長編》。尤其是清代,木活字有較大的發展,不論官、私或坊間均有排印,江南各省祠堂更用以排印族譜和家譜。(三)金屬活字印刷術 明代的印刷技術,從泥活字、木活字之非金屬活字發展至金屬活字,製作金屬活字的材料有錫、銅、鉛等。其中,以銅活字較為流行。所謂銅活字印刷就是以銅鑄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 相傳銅活字是明朝華燧(西元1439-1513年)發明的。最早用銅活字製作的印本是《宋諸臣奏議》。銅活字盛行於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約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江南地方,如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弘治初,華燧的會通館以銅活字印有《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九經韻覽》等書。繼華燧之後,江南著名的藏書家安國也應用銅活字印刷術協助南京使都尚書編印《東光縣志》。後又於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陸續以銅活字印《吳中水利通誌》、《古今合璧事類備要》、《顏魯公文集》等書。華氏和安氏的銅活字:印書品種多,數量大,傳世不少,後世藏書家均將其視同宋元版珍藏。弘治十五年(西元1502年)華珵又以銅活字印《渭南文集》。正德年間,華堅的蘭雪堂也用銅活字印《渭南文集》。正德年間,華堅蘭雪堂也用銅活字印《白氏長慶集》。此後,福建人饒氏在神宗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也以此技術列印《太平御覽》。今所存明代弘治、嘉靖年間以銅活字印書的私家和書坊還有金蘭館,常熟楊儀五川精舍、建業張氏、五雲溪館、芝城姚奎等。蘇州地區也曾用銅活字排印唐人詩集。嘉靖以後,銅活字印本書逐漸變少,木活字印本逐漸增多。 到了清代,活字印刷術又更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銅活字印書如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印刷精良,此外,尚有有康熙二十五年(西元1686年)吹藜閣所印的《文苑英華律賦選》、及康熙五十二年(西元1713年)印刷的陳夢雷《松鶴山房集》等。 活字印刷技術發明後曾直接從中國傳播到鄰近各國。南宋時,活字印刷術已東傳至朝鮮。1592年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又由朝鮮傳到日本。清中期,越南王朝向中國購得木活字一副,直接用它在本國印書,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隨同印刷工具一同傳入越南。 清代後期,機械化的鉛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逐漸為人們所採用,而成為書籍生產的主要方法。從此,傳統的手工業活字印刷術,便逐步被新式鉛印技術所取代了。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台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謝灼華(1995)。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臺北市:天肯文化。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
|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6)。以古通今-書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Books。台北市:國家圖書館。吳哲夫(1984)。書的歷史。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錢存訓著,劉拓、汪劉次昕譯(1995)。造紙及印刷。臺北市:臺灣商務。謝灼華(1995)。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臺北市:天肯文化。昌彼得著(1993)。中國圖書史略。臺北市:文史哲。陳力(1996)。中國圖書史。臺北市:文津。錢存訓著(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嚴文郁著(1992)。中國書籍簡史。臺北市:臺灣商務。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活字印刷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