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動] 1.管理、統理。如:「統治」、「治理」。《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2.診療。如:「治療」、「治癒」、「醫治」。《韓非子.喻老》:「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老殘遊記》第一回:「來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 3.整理、修建。如:「治水」、「整治」。《孟子.告子下》:「丹之治水也,愈於禹。」《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以閒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 4.修養、修練。《荀子.解蔽》:「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此治心之道也。」《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 5.研究。如:「治學」。《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齊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 6.懲罰。如:「治罪」、「懲治」。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7.經營。如:「治產」。《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名] 指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如:「縣治」。《梁書.卷六.敬帝本紀》:「庚寅,齊軍水步入丹陽縣。丙申,至秣陵故治。」 [形] 太平、安定。與「亂」相對。《戰國策.秦策ㄧ》:「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三國演義》第一回:「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hí |
解釋:
(一)[動]1.之讀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tī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治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㈠ ㄔˊ 1.水名。今山東半島之大沽河及其支流小沽河。《說文解字.水部》:「治,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清.段玉裁.注:「今治水名小沽河,……與出登州府黃縣之大沽河合流,逕即墨,至膠州之麻灣口入海。」 2.通「辭」。訟辭;言辭。《周禮.天官.小宰》:「聽其治訟。」清.孫詒讓.正義:「凡咨辯陳訴請求必有辭,故治亦曰辭。」 ㈡ ㄓˋ 1. 管理、統理。如:「統治」、「治國」。《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娶妻馬氏,極是賢德,治家勤儉。」 2. 整理、修建。如:「整治」。《孟子.告子下》:「丹之治水也,愈於禹。」《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繕治郵亭。」 3. 經營、營生。《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4. 辦備、張羅。《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婦治具,自旦至今,未嘗敢食。」《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就邀書生過去,治酒請他獨酌。」 5. 懲罰、論罪。如:「治罪」、「處治」。《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莽遣三公大夫逮治黨與,連及郡國豪傑數千人,皆誅死。」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治臣之罪。」 6. 診療、醫療。如:「治病」、「醫治」。《新唐書.卷二二○.東夷列傳.高麗》:「疾病者親視之,敕州縣治療,士大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看見眾人正在那裡救治,說可望救得回來的,鼻子裡已經有點氣了。」 7. 研究。如:「治學」。《漢書.卷四九.爰盎鼂錯傳.鼂錯》:「齊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 8. 有秩序:整齊。漢.劉熙《釋名.釋言語》:「治,值也,物皆值其所也。」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第三卷:「凡事治則條理秩然,物皆得所矣。」 ㈢ 一ˊ 古水名。上游即今桑乾河,下游後淤,河道遷徙無定,而有無定河之稱。清代修築堤防,改稱永定河。《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 |
|
注音: | ㈠ㄔˊ ㈡ㄓˋ ㈢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治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