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序曲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xù q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ù qǔ
解釋:
  1. 一種音樂體裁。為歌劇開幕前所奏的樂曲,用以準備開幕或暗示劇情之用。也可成為獨立的作品。
    【例】這幕戲開場的序曲,曲調非常優美動聽。
  2. 借指為一切行為或事件的開端。
    【例】這次的爭吵是促成他們婚姻破裂的序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序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ù qǔ
解釋:
1.於歌劇開幕前所奏的管弦樂,用以準備開幕或暗示劇情者。十九世紀後形成單樂章的管弦樂曲,可以獨立演奏,通常為標題音樂。overture中譯名。
2.比喻事件的開端。如:「在主席宣布大會開始後,今年的運動會立即拉開序曲。」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序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vertur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類型名。一、序曲是歌劇或有戲劇性的大型的聲樂作品,在開幕前,由管弦樂團奏出的樂曲。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在啟幕前都由管弦樂團演奏一段稱為Sinfonia 或Introduzione的序曲,同時期也有些序曲用為戲劇行動前之前奏。最早期歌劇還沒正式的序曲出現時,只由歌唱者先一段開場白。孟特威爾第(C. Monteverdi, 1567-1643)在《奧菲歐》(Orfeo, 1607)中,首先把一段觸技曲置在開場白中演奏,並承傳文藝復興時代貴族的宮廷娛樂演出前奏出一段鼓號曲之傳統。十七世紀後期始稱為Sinfonie的義大利序曲,其形式可為一段簡短的和弦導奏,亦有發展成多段式類似奏鳴曲或歌曲体(Canzona)的序曲。到後半期威尼斯歌劇的序曲分為兩個樂段(或兩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二拍子,第二樂章為三拍子,並用小號演奏為主。1681年亞力山大.斯卡拉悌(A.Scarlatti, 1660-1725)發展出一種新形式快-慢-快三樂章序曲(最後的快樂章多數採用吉格舞曲或快梅呂哀舞曲)這種三樂章序曲,後成為義大利序曲的標準。1658年法國宮廷作曲家兼舞蹈大師盧利(J. B. Lully, 1632-1687)在他芭蕾作品《阿爾斯狄安納》(Alcidiane)中,應用了一種只含兩個樂章的序曲,法文稱為Overture,其第一樂章為慢板2拍子,以符點音符節奏為其特色。第二樂章為快板,採用復格式三拍子或混合拍子。當第二樂章近尾段時,樂曲又漸回到第一段之素材,形成類似二段式的形態,這種二段式序曲成為法國序曲的標準。法國序曲是來自宮廷芭蕾的進場曲,另一方面也受到阿勒曼、庫朗舞曲和威尼斯的二段序曲之影響。後來德國和英國的作曲家也採用法國序曲於其組曲作品中,如巴赫(G. S. Bach, 1685-1750)的四首管弦樂組曲都使用序曲為樂曲之標題。1730年左右,義大利序曲又發展成拿坡里序曲,這種序曲的形式是把第二樂章省略或縮減成一個短的節句,然後直接導入第三樂章,因此形成類似奏鳴曲的呈式部和再現部。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在他的歌劇《費加洛婚禮》(The Mariage of Figro, 1786)中採用一個樂章的序曲,把最後結尾舞曲抽出,代之以第一段的快板主題,這種一個樂章的序曲又稱為反始序曲(Da Capo Overture)。反始序曲也被應用在十八世紀的神劇和清唱劇中。葛路克(C. W. von Gluck, 1714-1787)於1750年曾使用一樂章序曲,但後來他又回復使用傳統的三個樂章序曲。他強調音樂與戲劇相融,注重用序曲來表現及預告歌劇的情節,其觀念影響到後來的海頓(F. J. Haydn, 1732-1809),莫札特和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古典時期的序曲結構。常使用奏鳴曲式,以慢的導奏為開始,有類似交響曲第一樂章之傾向。浪漫時期的序曲越來越注重使用歌劇的主題為序曲之音樂素材。如韋伯(C. M. von Weber, 1786-1826)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 1821)之序曲。這種主題式的觀念也影響到後來小歌劇(Operetta),清歌劇和音樂劇中之雜曲式序曲。有些作曲家如貝利尼(V. Bellini, 1801-1835),多尼才悌(G. Donizetti, 1797-1848),和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卻採用不同的獨立形式序曲,如前奏曲及自由形式的導奏曲,於其歌劇作品中。二、音樂會序曲,這是十九和二十世紀的音樂曲目之一,這種樂曲使用歌劇的序曲形式,可能是受文學、歷史或其他相關藝術之啟發,但完全是以音樂形式的表現為主。例如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仲夏夜之夢序曲》(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6),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的《洛馬狂歡節》(Roman Carnival, 1843)和《海盜》(The Corsair, 1831)等。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序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Overtur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序曲是一種作為歌劇、神劇或其他較長大音樂作品前導的管絃樂曲,有時也可能是為音樂會演出所譜寫。
  最早期的歌劇通常只有開場白(prologue),而無序曲。後來十七世紀中期的威尼斯歌劇(Venetian opera)中的序曲則包括了兩拍子的慢樂章及其後的三拍子快樂章。威尼斯歌劇中的這種序曲的結構成為後來魯利(J.B. Lully, 1632~1687)、浦賽爾(H. Purcell, 1659~1695)與韓德爾(G.F. Handel, 1685~1759)等人所創作之法國式序曲(French overture)的範本。在德國,序曲所指的是管弦樂組曲的開頭曲子,結構也如同法國式序曲一樣。十七世紀晚期,在拿坡里(Naples)發展出一種新型的義大利式序曲(Italian overture),由司卡拉第(A. Scarlatti)定型。義大利式序曲包含了三個不很長的部分(快-慢-快),這種結構後來成為奏鳴曲(sonata)的雛形。
  十八世紀的前半期中,法國式序曲與義大利式序曲呈現並存的情形,但由於交響曲(symphony)與奏鳴曲成為標準曲式的緣故,法國式序曲在一七五○年代左右即逐漸消逝,只有義大利式序曲尚存在於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葛路克(C.W. Gluck, 1714~1787)與莫札特(W.A. Mozart, 1756~1791)將序曲發展為單一樂章,並把序曲與歌劇中的主題連接,使歌劇序曲具有實質的意義。一般來說,在一七九○年至一八二○年間,序曲的標準形式多為奏鳴曲形式,包括緩慢的序奏與快速的樂章,很少重覆與旋律的發展。
  在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於一八四五年創作〔湯豪瑟〕(Tannhauser)之後,莊歌劇(serious opera)中長大的序曲逐漸為短小的前奏曲(preludes)所取代,但序曲在喜歌劇(comic opera)或輕歌劇(operetta)中仍然可見,之後成為在音樂會中演出的作品。簡言之,十九世紀的序曲多為獨立的管弦樂作品形式,或為歌劇的序曲,或為奏鳴曲式樂章,或為自由的序曲形式,許多著名的序曲多出自此時期。如孟德爾頌(B.F. Mendelssohn, 1809~1849)的〔芬加爾洞窟〕序曲(the hebrides)、白遼茲(H. Berlioz, 1803~1869)的〔羅馬狂歡節〕序曲(le carnival romain)及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的〔大學節慶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序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