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本質 - 教育百科
教 | |
育 | |
的 | |
本 | |
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的本質在於教育的根源,即在說明教育的發生;再往上追究,則在探討教育的存在,進入形上的領域。因而教育既有形上的依據,又有實際的層次,所以歷來哲學家在探討哲學問題時,也論及教育,由於這個概念不能完全從實際方面把握其真諦,勢必在後起的「教育哲學」領域中來了解。 由於論者、特別是西方哲學家或教育論者,都從教育的實際層次著眼,談教育本質的很少,縱在少數提到教育本質的論者中,所說的似乎也並不是教育本質的內涵,以致這個名辭尚無確切的定義。既然早期的教育理論涵蓋在哲學中,所以必須從哲學觀點中尋繹;尤其要從中國的哲學觀點中探索,因為「教育在實際方面是唯人獨有的活動」,了解教育的本質必須以人為中心,先確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再了解人的特徵,然後才能確定人的這項活動之本質,故而可以從形上和實際兩方面來了解教育本質的涵義。 1.教育本質的形上意義 (1)人為宇宙生物之一,然而卻為萬物中最靈的一類。中國先哲以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是「道」,道是形成宇宙的最高原理原則,自然是形而上的。道蘊含著「陰陽(或乾坤)二元」(〔易經繫辭〕上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由陰陽二元交會而生物,因〔易經〕中以為陰陽二元有運動,互為消長,由運動而交會,這種運動變化莫測,於是生出神奇的作用(〔繫辭〕上第十一章: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這種因作用而生物,乃是一種成就,是「善」,也是「德」,故而在「一陰一陽之謂道」後,按著的是「繼之者善也。」〔繫辭〕下第一章中說:「天地之大德日生」便是就道生物而說的。由此可以推究出宇宙萬物是由道而生,萬物之生成,是道的一項偉大成就或「善」舉。人為萬物中的一類,至於是物類中最靈的,則見於〔尚書泰誓〕:「唯天地萬物父母,唯人萬物之靈。」依此可以尋繹出人類的形上根源。 (2)人類之生成稟有天地造物之善(創造力),和獨有的性靈,有參贊化育的能力。道以「生」為善為德,物類中惟有人類有智慧彌補自然不足的能力,所以〔中庸〕第二十二章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3)人類未稟承天地的全部善,因為天地之善,是根據本有的「誠」(誠是無偏無私,始終如一的「不欺」。)而人卻要自己努力,盡可能做到誠實才不會「有欺」,這一點是人類必須在後天「致誠」才能達到參贊天地的地步,故而〔中庸〕說天道至誠(誠者天之道也,第二十章),人卻要努力致誠(同章,誠之者人之道也),而且要「擇善固執」。 2.教育本質的實際意義 由於人類並未稟承天道全部的善,或者說缺少天道本有的至誠,而需要在後天自行努力致誠,以成為「誠之者」,所以由天道推衍出「人道」。人道既然要由人自行完成,教育便成了人類「必須」的活動,除了天生的不完美之外,還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生長的必須:人出生時軟弱無能,不能獨立生活。剛出生的嬰兒,完全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人類的幼稚期又相當長,在能獨立謀生前,必須依賴親長撫育保護;同時靠親長教導活動方式和正確的生活習慣。教導的內容,從人類脫離了直接在自然界覓食以後,日漸複雜。 (2)群居的必須:人類從與野獸並存的洪荒時代,已經有合群以抵禦猛獸的必要,其時所需要的是「與人合作」。待到人類開闢出群居的領域後,不但仍然需要合作,更需要「互助」,如是為了維持群體和諧,「與人相處之道」又成了另一種需要。這種需要的基本條件是:縱然在無需互助合作的即刻情境中,任何人也不能侵犯別人及其所有物,即是要維持「群體秩序」。在群體秩序存在時,群體中的人才能互助合作,因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加以限制,以「不侵擾別人」為最低限度。而個人檢點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並不是生而即有的本能,必須靠後天有人指教以至管束,於是成為「道德規範」和「法律限制」的學習。這項學習,表面上似乎限制了個人自由,實際上卻在維護個人,因為所限制的是侵犯別人的行動,所以如果不侵犯別人,就會受到保護,故而不但要學習行動的類別,更要明白「可行」與「不可行」的道理,只有教育有這項效用。 (3)文化與文明生活的必須:人類在自然現象和狀況之外,創造了文化與文明,見於人類歷史和發明與創造,生活也複雜到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在精神方面,要依循「天道之誠」而致誠,由不自欺開始到不欺人,表現在為人與做事「誠實無欺」上;同時要發揚「人道精神」的「理性的愛人」(即是仁),把人與生俱來的「愛」的情感作理性的表現,使人類社會成為溫馨和樂的世界,則每個人都可處身在春風化雨之中,也正是人類所想要的生活。在物質方面,因生活進步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日益繁雜,亦需要經教育才能學習。 (4)個性超越的必須:照人能贊天地之化育說,除了物質創造之外,人更希望「超越自身」,即是中國所說的超凡入聖;而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的特徵也就在此,即是不以「本身」現有的狀況(物質之外的)為滿足,而希望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是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使人「自強不息」。然而這樣的理想是要經過教育的薰陶漸染、培育出來。 教育的本質是從形上的根源推究到實際,了解教育的本質,才能了解教育的真精神,才能在實際方面有效的實施教育。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的本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