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聖道明(道明會會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ominic, St.
作者: 侯倉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主教道明會的創立人聖道明(1170~1221)於一一七○年誕生在西班牙科拉羅哥的小鎮上,乃貴族的後裔,父親名叫古茲曼,母親叫阿扎;道明尚有弟兄二人,先後皆進鐸品。母親與大哥瑪納亦先後被晉封真福。道明七歲時被送到在古彌額爾做本堂司鐸的舅舅神父那裡居住達七年之久;十四歲便踏進巴蘭霞大學攻讀人文學及神學;二十五歲晉鐸,隨後便加入奧斯瑪詠禮司鐸團;三十一歲被任命為該團體的副院長。道明畢生嘗好求知;特別喜愛瑪竇福音和聖保祿書信。他的日常生活非常簡樸,待人和藹可親;對神業與克苦齋戒更是欣勤不懈。道明與當地主教弟雅哥交往甚篤,故對其以求知宣道方式而創會有很大影響。一二○三年道明首次在都魯斯與亞爾比異端碰面,雙方整夜不眠辯論及至黎明,終於歸化了該異端者。此事激起了道明創會的意願,立志要徹底消滅此異端邪說。經數年著手策畫,於一二一二年創立了道明會第一座正式隱修修女院,在一二一六年正式創立了宣道新修會。
  一二○五年至一二一五年間,道明在法國南部耶格多地區,講道勸化異端徒達十年之久,其間道明也吸收了一批司鐸從事勸化異端者的工作,同時培訓才德雙全的講道會士。道明教導會士:「我們該用祈禱、守齋和善表,才能勸化異端者」,「並以善表宣講聖言真理,培育信友,傳揚信德」。初期會士生活,除共度默觀祈禱生活、潛心研究聖學,並出外宣講聖言真理。一二一五年,道明培育雛型的宣講會,獲得了都魯士主教的批准,數月後,道明隨都魯士主教出席參加第四次拉特郎教務會議。
  一二一六年八月,道明和他的十六位同志(其中八位法國人,七位是西班牙人,一位英國人)在普依舉行會議,決定採用聖奧古斯丁會規作宣道會的藍本。一二一六年七月十八日,伊諾森教宗駕崩,何諾里三世繼任。都魯士主教將聖羅門教堂撥給道明充作修院院舍。道明會士矢發聖願,開始度集體的修會生活。一二一六年十月,道明赴羅馬覲謁新教宗。何諾里頒詔重行批准道明會和該會會規,詔書內容如下:「鑑於該修會為信德的先鋒和世界之光,朕特頒詔重予批准。」道明在羅馬逗留一段時期,過了耶穌復活瞻禮才返回都魯士,他在羅馬結識了烏格利諾樞機(後來的教宗額我略九世)和聖五傷方濟。道明和方濟是教會的兩大柱石,一時瑜亮,同時不朽。
  一二一七年八月十三日,道明會在普依舉行會議時,對講道傳教方法,詳作指示,敦勸會士研究學術,獲致個人的成聖,擴展天主的神國,繼承宗教的事業。他也囑咐會士發揮謙遜的精神,輕視自己,一心依靠天主,忍受苦難迫害,英勇地與世俗和魔鬼作戰。同年聖母升天瞻禮,道明派遣會士往各地傳教:「我們不可以把種子囤積起來,否則就會腐爛,我們應當將種子向四面撒播,才得傳生。」他派四位會士往西班牙,七位派往巴黎,兩位會士派往都魯士,兩位留在普依,道明自己啟程赴羅馬。道明到了羅馬,教宗將聖息斯篤教堂撥給道明。道明一面忙著建立分院,一面在大學教授神學,並在伯多祿大殿講道。
  一二一八年及一二一九年,道明周遊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各地,到處建立修院。一二一九年夏季返回波隆那。
  一二二○年,教宗何諾里三世批准道明任總會長名銜。同年聖神降臨瞻禮,道明會在波侖日舉行首次全體大會,通過正式會規。道明風塵僕僕,到處講道訓人,為罪人和異教徒祈禱。道明渴望往異教國家傳教,為真理作證。他敦囑會士該全心全力獻身講道工作,他訓練會士修養謙遜、犧牲、服從的美德、勤行祈禱。道明常說:「一個人能控制自己,便能控制世界。」他認為「講道員必須有博愛的精神,才能打動聽者的心靈。」有人問道明講道用什麼參考書,道明道:「愛德的書」。道明會會士的主要工作為研究聖經和教育。道明會對聖教學術有極寶貴的貢獻。道明被稱為「近代歐洲公共教育的先鋒」。道明會士除了注重講道和學術研究以外,同時注重祈禱、默想及規律生活。道明會的迅速發展,大部分應歸功於聖道明的領導有方及會士友愛合作。
  一二二一年,道明會舉行第二次全體大會,修會分成八省區:波蘭,斯堪的納維亞,巴力斯坦,英國坎特布里,倫敦,牛津均有分院。第二次全體大會結束,道明赴羅馬晉謁烏格利諾樞機。回家途中,突患重病。他向會士最後訓詞:「我沒有什麼遺產傳給你們,我將這幾句訓言傳給你們:你們應當發揮愛德、謙遜、神貧的精神。」道明臨終時,弟兄環集左右,念善終經。道明於一二二一年八月六日安逝,享年五十一歲。他一生修務神貧的德行,臨終時身上穿的衣服,是瑪尼太會士借給他的。他自己的衣服穿了太久日子,沒有第二件可以更換。睡的是另一位修士的床。
  一二三四年,道明榮列聖品。教宗額我略九世簽署道明列品的詔書時,說道:「我完全確信道明是一位聖人,就如我確信伯多祿和保祿是聖人一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聖道明(道明會會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