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活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活教育〕為當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著的一本教育名著,現已收集於〔陶行知全集〕中。陶行知生於民國前二十年,卒於民國三十五年,享年五十五歲。陶行知為安徽省歙縣人,出身於平民家庭。父親信奉基督教;母親曾為縣城富有人家的幫傭。民國前三年,陶行知進入杭州慶濟學堂就讀,然因不是基督徒前於次年即轉入南京匯文書院就讀。民國前二年,進入金陵大學。在校期間,表現極為優異。畢業時獲全校第一名榮譽。畢業論文中,陶行知即有「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的豪壯之語。大學四年,遂奠定了陶行知終身獻身教育的推展。
  民國三年,陶行知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成為當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的學生。三年後返國,先後創辦曉莊師範、上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教育機構;另外,著文、演說宣揚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民國二十三年,陶行知發表短文〔行知行〕,深切體認到人的知識,多從其行動中得到,因而遂正式將其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陶氏以為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在一定的生存環境中,必須從事於生生不已的活動。這種生生不已的活動就是生活。陶氏以為人類的生生不已活動是一種求取向上發展的、計畫的、有目的的活動。有機體的個人,他天天需要活動,需要變動。人類存在於天天生活的變動中,就是天天接受教育。因為,如果人類在天天生活當中,沒有學習,沒有學得適應環境的能力,人類的生活就難以繼續維持下去了。因此,陶行知認識到人從出生到終老,沒有一天不是在學,不是在從事生存活動的經營與繼續。人的生活範圍,極其廣泛。因而陶行知覺得「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其範圍之廣與教育等」。由於陶行知曾受教於杜威,杜威所主張的「教育即生活」及「學校即社會」的說法,自然對陶行知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陶行知深切地認識到,杜威的教育學說不見得完全可以移植於當時的中國。因為陶行知真切地認識到,中國當時人智末開、民生凋零、經濟落後、交通不便、教育並不普及,因此,他認為除非發展出一套適合於中國國情的教育學說,否則,中國教育的改革就難以開展。
  梁漱溟的鄉村教育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都是從國情的現況來思考教育改革的出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可以說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以及德、智、體、美、勞的均衡教育。他將人格教育置諸於一切教育之上。藉由知識教育、技術教育、組織教育、民主教育、生活教育,使國家得以振興、民族得以發達、經濟得以富裕、科學得以昌明、社會得以進步、人類得以幸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涵義,就如他在民國十年於金陵大學演講時所強調的,生活教育即屬於「生活的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顯然生活和教育是形影不離的;生活和教育是打成一片的。不過人類的生活並不是延續以往的生活方式而已。人類的生活蘊含了進步、提高其生活內容的價值意義。這就將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有了一個區隔。在討論到生活教育的特質時,陶行知提出了下列的幾項生活教育特質: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生活的變化即是教育的變化。人類所經營的生活,其面向甚廣,包括健康生活、勞動生活、科學生活、職業生活、社會生活、藝術生活、信仰生活、改造社會的生活等等。生活教育是行動的。陶行知是一位重視從行中求知,然後從知中行導行的哲學家。他將王陽明的「知是行之始,如是行之成」改為「行是知的始,如是行之成」。實踐的重要性,在此顯現無疑。
  由於陶行知堅信生活教育是大眾的,尤其對我國當時教育之未普及深表遺憾。因而,他矢志為廣大的農民、勞工推展教育。事實上,不管社會上個人的社經地位如何,人人都需要面對生活的問題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陶先生為了知和行的合一,一直堅持教育不能離開生活。他主張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是生活的內容,也都是教育的內容。總之,生活教育不是某些人的教育而是社會大眾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前進的。人類的生活活動,蘊涵著求進步、向上生長及發展的意義。人類的生活是求進步的生活,而不是維持既有原狀的一種生活。舉凡人類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術、道德、政治、經濟、文化等,莫不是日益求其新、求其精。因此,生活教育是求取進步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世界的。陶行知的世界觀,具有我國傳統的大同世界的思想。他並不以中國的自由、富強與幸福為滿足;他尚懸念於世界人民的自由、富強與幸福。他主張社會即學校;甚而更進一步,他強調世界即學校。世界上人與人的良性互相影響,不都其有教育的意義嗎?
  生活教育是有歷史聯繫的。生活教育是與國家、民族歷史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不能孤立於民族歷史、國家發展之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將生活和教育熔於一爐,將社會和學校結合在一起,培養一個知行合一、手腦並用、術德兼修的個人;務期使個人能有科學的智能,實用的技術、健康的身體、奮鬥的精神、勞動者的身手、向上進取的毅力、改造社會的精神,既能勞心,又能勞力的個人。此外有關陶行知的各項論文、詩鈔等,可參見〔陶行知全集〕一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活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