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拔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ㄡˇㄌㄚㄔㄡㄖㄨˊ:「ㄅㄚˊㄏㄜˊ」、「ㄅㄚˊㄘㄠˇ」、「ㄅㄚˊㄉㄠㄒㄧㄤㄓㄨˋ」。
  2. ㄊㄧㄠㄒㄩㄢˇㄖㄨˊ:「ㄒㄩㄢˇㄅㄚˊ」。
  3. ㄊㄧˊㄒㄧㄖㄨˊ:「ㄊㄧˊㄅㄚˊ」、「ㄅㄚˊㄓㄨㄛˊ」。
  4. ㄊㄨˊㄔㄨㄊㄜˋㄔㄨ˙ㄉㄜㄖㄨˊ:「ㄔㄨㄌㄟˋㄅㄚˊㄘㄨㄟˋ」。
  5. ㄉㄨㄥˋㄧㄠˊㄍㄞˇㄅㄧㄢˋㄖㄨˊ:「ㄐㄧㄢㄖㄣˇㄅㄨˋㄅㄚˊ」。
  6. ㄔㄨˊㄑㄩˋㄖㄨˊ:「ㄅㄚˊㄑㄩˋㄧㄢˇㄓㄨㄥㄉㄧ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拉起、抽出。
    【例】拔刀、拔草 ◎
  2. 吸出。
    【例】拔毒、拔膿
  3. 除去。
    【例】拔禍根、拔去眼中釘
  4. 選出。
    【例】提拔、選拔
  5. 特出、出眾的。
    【例】拔尖、出類拔萃
  6. 動搖、改變。
    【例】堅忍不拔、牢不可拔
  7. 攻取、占領。
    【例】連拔五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拉出、抽出。如:「拔草」、「拔旗」、「拔劍」。《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吸取。如:「拔毒」、「拔出膿來」。
3.除去。如:「拔禍根」、「拔去眼中釘,肉中刺」。
4.選出。如:「提拔」、「選拔」。《漢書.卷七五.李尋傳》:「閉絕私路,拔進英雋。」
5.特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
6.拉高。如:「拔起嗓門尖叫。」
7.動搖、改變。如:「堅忍不拔」、「牢不可拔」。《易經.乾卦.文言》:「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8.攻取、占領。如:「連拔五城」。《孫子.謀攻》:「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9.矯治。如:「用藥膏將扭傷的脖子拔直。」
[名]
括,箭的尾端。《詩經.秦風.駟驖》:「公曰:『左之。』舍拔則獲。」漢.毛亨.傳:「拔,矢末也。」
[副]
急速。《禮記.少禮》:「毋拔來,毋報往。」漢.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量] ] 計算打水拉繩時的單位。打水時拉繩子上來一次叫「一拔」。現在指取一次水為「一拔」。
音讀: pu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拉出、拉開。
  2. [[動] ] 搶。
  3. [[名] ] 穿鞋的用具。
音讀: pu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ㄚˊ

1. 抽出、提取。《說文解字.手部》:「拔,擢也。」《易經.泰卦.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三國魏.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 提起、拉高。《水滸傳》第三回:「(鄭屠)從肉案上搶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將下來,魯提轄早拔步在當街上。」《老殘遊記》第二回:「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

3. 挺直。宋.歐陽修〈叢翠亭記〉:「眾山逶迤,或見或否,惟嵩最遠最獨出。其嶄巖聳秀,拔立諸峰上,而不可掩蔽。」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遊九鯉湖日記》:「忽有亭踞危石,拔迥凌虛,無與為對。」

4. 突出、特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

5. 舉薦、挑選出。《後漢書.卷六八.郭符許列傳.許劭》:「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稱許、郭。」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6. 拯救、救助。《西遊記》第八回:「不期撞著菩薩,萬望拔救,拔救!」《金瓶梅》第三一回:「休說他舊是咱府中夥計,在哥門下出入;就是從前後外京外府官吏,哥不知拔濟了多少。」

7. 抽除、抽掉。如:「拔毒」、「拔出膿來」。《國語.晉語二》:「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釁而歸圖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元.無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眾恐有不能了達,心生疑惑者,請垂下問,我與他抽丁拔楔。」

8. 動搖、改易。《易經.乾卦.文言》:「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宋.蘇軾〈鼂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9. 攻取、奪得。如:「連拔五城」。《孫子.謀攻》:「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醒世恆言.卷二七.李玉英獄中訟冤》:「如今遺下許多短命賊種,縱掙得潑天家計,少不得被他們先拔頭籌。」

10. 迅疾、快速。《禮記.少禮》:「毋拔來,毋報往。」漢.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身被刑法,何其拔興之暴也!」唐.司馬貞.索隱:「拔,疾也。」

11. 箭的末端。《詩經.秦風.駟驖》:「公曰:『左之。』捨拔則獲。」漢.毛亨.傳:「拔,矢末也。」

12. 回轉。《集韻.入聲.末韻》:「拔,回也。」

㈡ㄈㄚˊ

植物名。《爾雅.釋草》:「拔,蘢葛。」晉.郭璞.注:「似葛,蔓生,有節,江東呼為龍尾,亦謂之虎葛,細葉赤莖。」

注音: ㈠ㄅㄚˊ ㈡ㄈㄚ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