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儒 - 教育百科
文 | |
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陳章錫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儒與執守經書說法的世儒相對;王充在〔論衡.書解〕中說:「著作者為文儒。」文儒指學識淵博,能著書立說的儒者。王充認為世儒說經都只是虛說,文儒的著述才是卓絕不循的實篇,不過世俗之人卻未必能如此分辨;王充在〔書解〕篇中曾引述一般世俗對文儒不恰當的誤解為:「文儒為華淫之說,於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是說俗人認為文儒的議論華而不實,對社會毫無補益,故其自身遭遇淒涼冷落。王充辯駁說:「文儒之業,卓絕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案古俊乂,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於世。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迹不傳。」認為文儒雖然門庭冷落,但因著作奇偉不凡,世人自會加以流傳,如周公制禮樂,孔子作春秋,正是卓越非凡、不循常規的。又如漢世文章之徒有陸賈、司馬遷、劉向、揚雄等,才能如同奇人,名聲並不靠別人得來,都是文儒一類的人。反而世人傳聞的話家魯申公,害家歐陽生等世儒,卻是靠司馬遷對他們加以記載,才得以流傳於世;可見世儒不如文儒。 王充又認為文儒其實是胸懷先王之道,懂得各家學說,博覽古今,下筆萬言,但卻不得重用;究其原因是沒有得到推荐、任用和提拔,〔效力〕篇說:「文儒懷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難推引,非徒任車之重也。荐致之者,罷贏無力,遂卻退竄於巖穴矣。」又說:「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將援引舉荐,亦將棄遺於衡門之下。固安得升陟聖主之庭,論說政事之務乎?」王充認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是文吏,也不是儒生,而是乏人推荐的文儒。 在〔論衡〕中,王充從三個角度區分儒者,其一從學問區分:有儒生、通人、文人、鴻儒四個級別;其二從服務社會的方式區分:有從事教育的世儒和著書立說的文儒,前者指儒生、通人,後者主要包括文人與鴻儒;其三,從對待社會環境的態度區分:有隨波逐流的世儒和堅守高志的文儒,前者易與文吏趨近,追名逐利,後者默默無聞,著書立說。王充對上述的區分,不免帶有情感色彩,因為無論政治文吏、世儒、或是文儒,王充都曾經歷過,以其自身的遭遇說,是當時不曾顯達的失意者,因而最欣賞文儒。至於退而撰寫〔論衡〕,痛疾虛妄,啟發思考,其著作對社會有深遠影響,從學術史的角度看,不但超過名聞當時的五經博士,也超過建國君民的帝王將相,這類例證,從孔子退而修傳書、作春秋以來,大有人在,也不只王充一人。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