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禪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ˋ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一]chán[二]shàn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ㄢˊㄋㄚˋ˙ㄉㄜㄐㄧㄢˇㄔㄥㄨㄟˊㄈㄛˊㄐㄧㄠˋ˙ㄉㄜㄒㄧㄡㄒㄧㄥˊㄈㄤㄈㄚˇㄐㄧˊㄐㄧㄥˋㄧˋㄖㄨˊ:「ㄗㄨㄛˋㄔㄢˊ」、「ㄔㄢˊㄉㄧㄥˋ」、「ㄘㄢㄔㄢˊ」。
  2. ㄩˇㄈㄛˊㄐㄧㄚㄧㄡˇㄍㄨㄢ˙ㄉㄜㄖㄨˊ:「ㄔㄢˊㄈㄚˇ」、「ㄔㄢˊㄌㄧˇ」、「ㄔㄢˊㄩˇ」、「ㄔㄢˊㄈㄤˊ」。
注音:
解釋:

2. ㄉㄧˋㄨㄤˊㄖㄤˋㄨㄟˋㄏㄨㄛˋㄔㄨㄢˊㄨㄟˋㄖㄨˊ:「ㄕㄢˋㄨㄟˋ」、「ㄕㄢˋㄖ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禪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
解釋:
  1. 禪那的簡稱。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
    【例】坐禪、禪定、參禪
  2. 與佛家有關的。
    【例】禪法、禪理、禪語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1. 帝王讓位或傳位。
    【例】禪位、禪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
解釋:
[名]
1.禪那的簡稱。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如:「坐禪」、「禪定」。宋.蘇軾〈沐浴啟聖僧舍與趙德麟邂逅〉詩:「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穩如禪息息勻。」
2.佛法、佛理。《水滸傳》第四回:「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經誦咒,辦道參禪。」唐.顏真卿〈使過瑤臺寺有懷圓寂上人〉詩:「上人居此寺,不出三十年。萬法元無著,一心唯趣禪。」
[形]
佛家的、帶機鋒的。如:「禪機」。唐.劉禹錫〈澈上人文集序〉:「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說高人。」《紅樓夢》第九一回:「你的性靈比我竟強遠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氣的時候,你和我說過幾句禪語,我實在對不上來。」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動]
1.祭祀天地山川。《說文解字.示部》:「禪,祭天也。」《大戴禮記.保傅》:「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
2.帝王讓位或傳位給他姓。如:「禪位」。《莊子.秋水》:「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史記.卷一九.惠景閒侯者年表》:「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Zen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佛教宗派名。在中國和日本有十三個主要的佛教宗派存在,禪宗(Zen)為其中之一。Zen是日本語,相當於中國的「禪」以及梵語的dhyana(禪那),禪那即「靜慮」(meditation)。禪宗導源於印度的禪那其中一個宗派,但後來的發展已逐漸脫離「靜」與「慮」的印度式沉思冥想,轉變為特殊的中國式之信仰實踐,並對日本文化造成極大影響。雖然對日本人而言,禪宗是外來的,但日本的禪宗和正統的佛教相去甚遠,它原有的東西已所剩無幾,禪宗是不折不扣的佛教在日本的變体,不論形式、內容,以及它的本質,均反映日本文化之光。禪學促進了日本繪畫、詩歌、戲劇中一些特殊流派的發展,並促進了空手道、劍道、柔道、弓道等各種武術的創立。七世紀以後禪學融合了日本的神道教,影響了祭祀「天照大神」達一千多年的《神樂》〔見Kagura〕儀式舞蹈,以及《能》舞劇的藝術表現。
參照:
幼獅文化《觀念史大辭典》民國七十七年、《大和民族的樂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â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本意為「靜思」,今常泛指有智慧、有深意的事物。
音讀: siā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ㄢˋ

1. 祭祀天地山川。《說文解字.示部》:「禪,祭天也。」《大戴禮記.保傅》:「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唐.李商隱〈韓碑〉詩:「傳之七十有二代,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

2. 帝王讓位或傳位給他姓。如:「禪位」。《莊子.秋水》:「帝王殊禪,三代殊繼。」三國魏.曹植〈責躬〉詩:「受禪於漢,君臨萬邦。」《三國演義》第六九回:「吾聞魏王早晚受禪,將登大寶,公與王長史必高遷。望不相棄,曲賜提攜,感德非淺!」

㈡ㄔㄢˊ

1. 禪那之簡稱。為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玉篇.示部》:「禪,靜也。」《長阿含經》卷八:「彼苦行者,遙見人來,盡共坐禪;若無人時,隨意坐臥,是為垢穢。」《大乘義章》卷一三:「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說為『修習』。」唐.李邕〈鄭州大雲寺碑〉:「發趣如因,彌入禪寂。雖獨得斷相,而同人有為。」宋.蘇軾〈沐浴啟聖僧捨與趙德麟邂逅〉詩:「酒清不醉休休暖,睡穩如禪息息勻。」

2. 禪宗之簡稱。《祖庭事苑》卷八:「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

3. 與禪宗、禪理或佛教、佛理有關之事物。唐.苑咸〈酬王維〉詩:「蓮花梵字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禪。」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紅樓夢》第九二回:「你不知道,我們有我們的禪機,別人是插不上嘴去的。」《西遊記》第三六回:「著幾個去前面,把那三間禪堂打掃乾淨,鋪設床帳,快請老爺安歇。」清.王士禎〈聖安寺僧聯句〉:「肅肅僧寮清,穆穆禪宮閟。」

注音: ㈠ㄕㄢˋ ㈡ㄔ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禪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