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否證 - 教育百科
否 | |
證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alsification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否證一詞字面上的意義有兩類:一是指假的、偽造、竄改及歪曲原有事物的舉動;一指證明某物為錯誤或是無根據的行動。在科學方法論中的「否證」通常指後者。屬於當代科學哲學理論重要派別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即主張科學方法的根本在於否證,而否證的本質即在於批判,整個科學發展的過程因而成為一種不斷否證、不斷批判或不斷改革的進步歷程。 否證論可說是當代物理學在科學哲學改革中所產生的反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帕(K.R. Popper, 1902~1994)、拉卡托斯(I. Lakatos,1922~1974)與沃金斯(J. Watkins, 1924~ )等人。經過當代邏輯實徵論(Logical positivism)的研究,雖然許多學者都已知道無法徹底解決歸納法的問題,但仍堅信一些對於假設的正面測試結果,多少可以支持假設的成立。但波帕認為,邏輯實徵論者的此種看法是錯的,就如同休姆(D. Hume, 1711~1776)所說過的我們永遠無法證明一個普遍陳述為真;波帕甚至主張無法證明其可能為真。由於某個普遍陳述所受的支持程度來自於人們對該陳述之事例的檢驗,而受檢驗的事例卻不可能窮盡一切,因而支持該陳述成立的或然率(Probability)不可能太高。波帕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主張研究者應放棄尋找一個完全確證之理論的企圖,而著重證明某些原有的假設為錯誤,就是「否證」原有的假設。波帕的理由是,雖然在從個別事例推出普遍命題的過程中並不存在著有效演繹的推理與健全的歸納推理,但下列的論證卻是有效的,即可以提出一些反證來否定或反證一個假設。依此波帕簡明地提出了他的方法論規則:「不要逃避否證,而要挺起頸項來!」綜括而言,波帕所提出的「否證」觀念,表示科學本身應具有批判精神,即一切服從經驗事實的裁判,一切依據實際效果來判斷,沒有任何先天的權威或教條可以取代並束縛。波帕認為「可否證性」(falsificability)可以取代「可證驗性」(Verifiability),作為畫分科學與非科學和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標準。 拉卡托斯大體上繼承了波帕的否證觀念,但反對波帕所講的以個別經驗與觀察的「否證」來批判理論,認為所謂的經驗對理性的批判,是以隱蔽在經驗背後的另一種理論對原來理論的否證,因而更強調理論之間的相互批判。拉卡托斯認為所提出的是一種「精緻的否證論」(Sophisticated Falsificationism),而將波帕的否證論稱為「樸素的否證論」(naivete falsificationism)。他提出「研究規劃」(Research Programme)的觀念,用以表示一組的理論系列(Theory-Series)。主張任何理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連繫、具有嚴密的內在結構的完整理論系統。因此認為不能單對一個理論評價,評價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將其輔助假設、背景知識及原本條件(Initial Conditions)包括在內。而科學的發展正是來自於新的研究規劃對原有研究規劃的否證。拉卡托斯進一步提出了新理論要取代舊理論時的條件,即:(1)新理論比舊理論具有更多的經驗內容;(2)新理論能解釋舊理論已有的成就,亦即新理論應該包括舊理論中所不能拒斥的內容;(3)新理論多於舊理論的經驗內容,並且得到觀察與實驗的確證。拉卡托斯總結了樸素否證論與精緻否證論間的不同為:樸素的否證論是被一個與其相衝突的「觀察陳述」所否證;精緻的否證論不在觀察陳述,而是比舊理論更進步的新理論。 與拉卡托斯比較,沃金斯屬於正統的波帕學派。沃金斯接受波帕的否證論,認為科學內容或外部均沒有超邏輯的確定性(certainty),所以必須承認標準可以有誤;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只有可以修正的科學評價方法論。沃金斯一方面論證了形上學在科學中的作用,認為存在有一類「全與某」(all and some)的形上學陳述,在科學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科學上的重大進展都含有本體論(ontology)的根本變化或革命。沃金斯又以批判理性論(Kritischer Rationalismus)的觀點,認為對人類行為也可以作出理性說明,不過此種理性說明並不完全。如當一個人處於一客觀問題情境中時,會基於特定目的而對其問題情境作出與事實有關的評估,而以適合其目的與情境的方式行動。但由於人們關於情境所獲得的資訊不完全或不正確,所以所作的決定往往不是最好的,其理性評估甚至可能錯誤。 總之,否證論者所講的否證雖然具有推翻、駁斥與摒棄的意義,但並不是一種「否定一切」的單純否定。一個理論即使被否證了,仍然具有一定的「真理內容」,而否證舊理論的新理論之所以成功,在於其對真理更接近,但也可能為其他特別接近的理論所取代。所以否證論的科學觀不是靜態的寫生,而是知識成長與科學進步的動態圖像。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特別是教育研究者來說,「否證」的觀念不僅在於否定別人的錯誤想法,更應該是如何在複雜多變的教育境地中維持自己開放、容忍與批判的態度。透過研究主體間的對話與主體內的自我反省,教育研究才能愈發進步。(參見〔否證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否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