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hì |
解釋:
[動] 1.達到。《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列傳》:「夫樂而不荒,憂而不困,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頤養精神,致之無疆。」 2.給予。《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晉書.卷四三.列傳.山濤》:「今致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3.求取、獲得。《論語.子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太平廣記.卷二三三.南方酒》引《投荒雜錄》:「因決陂水,取供賀客,南人謂之女酒。味絕美,居常不可致也。」 4.傳達、表示。《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崔林》:「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 5.招引、延攬。《易經.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漢書.卷三九.蕭何曹參傳.蕭何》:「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 6.召集。《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若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國語.越語上》:「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宋.蘇軾〈教戰守策〉:「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7.奉獻、進獻。《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三國志.卷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鄧哀王沖》:「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8.歸還、退回。《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淮南子.氾論》:「成王既壯,周公屬籍致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 9.極盡、窮究。《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荀子.禮論》:「故君子上致其隆,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 10.竭盡。《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臧洪傳.臧洪》:「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宋.司馬光〈郭子儀單騎退敵〉:「我之將士,必致死與汝戰矣。」 11.形成、造成。《文選.卷一九.詩.韋孟.諷諫詩》:「致冰匪霜?致墜匪嫚?」李善注引晉灼曰:「致冰無不先由微霜,致墜無不先由驕慢。」《舊唐書.卷九二.列傳.韋安石》:「其婢久已轉嫁,薛氏使人捕而捶之致死。」 [名] 1.旨趣、意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魏書.卷九三.恩倖列傳.茹皓》:「樹草栽木,頗有野致。」清.楊亨《白門新柳補記.喜齡》:「雖雲鬢蓬鬆,而意態幽閒,大有楚楚可憐之致。」 2.事物的道理。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南朝梁.王巾〈頭陀寺碑文〉:「是故三才既辨,識妙物之功;萬象已陳,悟太極之致。」 3.意志、趨向。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故君子百行,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三.傳忠錄下.誤謬論》:「道本一源,理無二致。自一源而萬變,則萬變仍歸於一。」 [連] 以至於、使得。《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案不以罪,迫脅無辜,致令自殺者,一歲且多於斷獄。」《三國演義》第四回:「后大罵何進無謀,引賊入京,致有今日之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ì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給予。如:「致送」、「致贈」。《說文解字.夊部》:「致,送詣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晉書.卷四三.列傳.山濤》:「今致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2. 達到、獲得。如:「致富」、「獲致」。《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3. 傳達、表示。如:「致賀」、「致意」。《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崔林》:「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 4. 招引、延攬。如:「招致」、「羅致」。《易經.需卦》:「需於泥,致寇至。」《漢書.卷三九.蕭何曹參傳.蕭何》:「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 5. 歸還、回復。《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 竭盡心力。如:「致力」。《論語.子張》:「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7. 推極、窮究。如:「致知」、「格致」。《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8. 旨趣、神韻。如:「情致」、「興致」。《魏書.卷九三.恩倖列傳.茹皓》:「樹草栽木,頗有野致。」 9. 道理、方法。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 |
|
注音: | ㄓ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致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