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枉大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ǎo wǎng dà zhí |
解釋:
在小地方忍受委屈,但於大處正直無曲。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小枉大直,君子為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小枉大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小枉大直」語出桓寬所著〔鹽鐵論.第十一篇.論儒篇〕,篇中開始是御史(官員)就儒家治國之道而論,不應抱殘守缺,而是應該針對實際,在施政時應用一些變通的方式。這種變通方式,可能和大原則有出入,可是並未完全違背大原則。文字說:「…‥故馬效千里,不必胡代;士貴成功,不必文辭。孟蚵守舊術,不知世務,故困於梁宋;孔子能力不能圓,故飢於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時有乏匱,言以為非,因此不行。自周室以來,千有餘歲,獨有文武成康,如言必參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稱之,猶躄者能言遠,不能行也。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雖革法改教,志存於疆國利民;鄒子之作變化之術,亦歸於仁義;祭仲自貶損以行權,時也。故小枉大直,君子為之。今硜硜然守一道,引尾生之意,即晉文之譎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恥辱以存亡不足稱也。」 由於與政府官員辯論的賢良文學都是儒家的知識分子,所以他們的立論皆以儒家思想為其依據,因此官員這一方企圖對儒者提出批評,以從思想的基礎來撼動賢良文學的立論。〔論儒篇〕即是這兩方關於儒家思想的爭論。 「不枉大直」正是官員們據以批判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在〔論儒篇〕中,御史大夫的助手認為儒者雖然提倡道德仁義的大道理,卻由於固守舊規,不知變通,因而對當時的社會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他們認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價值在於他能否達成理想,而不是看他所陳述的文章言辭。所以只知道抱殘守缺,言必稱孔孟堯舜的儒者,就像跛了腳的人一樣,只是在口頭上說說罷了,卻無法遠行,不能有實際的作為。在這些篤信「實用主義」的官員的眼中,聖人都是殊途同歸的,如商鞅、鄒衍、祭仲等人的為政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其目的都在富國利民,為百姓謀取最大的福利。這種不固守小處只堅持大原則的「小枉大直」才是君子之道。 「不枉大直」雖然是政府官員用以解釋行政不免有曲就現實之處,但是仍然保持了大原則,其內涵並未完全與儒家思想相反,孔子也曾推許管仲為「仁」。在〔論語.憲問篇〕中:「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在另一處,孔子也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由孔子對管仲的看法,可以看出孔子也是有「大德不踰矩,小德出入可也」的想法,而不是只懂得固守小虛的迂腐之輩。儒家與實用主義者問的差距似乎並沒有那麼大。 然而,「不枉大直」中的雖行「不枉」,卻仍然不可違背對大原則的堅持,否則便將成為違背原則的藉口,不免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嫌,即使結果對人有益,仍然不足為法,而且若常常為求速效,不擇手段,必將陷入無法求長治久安的困境中。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枉大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